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文化强市建设,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非遗与乡村振兴深入融合发展,结合学习计划安排,昨日,我市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王鸣昊、丁兴华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会。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杨红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内外经验”为题,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传播创新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多元路径,从理论高度到实操细节,从成功案例到创新方向,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会议指出,如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构建全域保护体系,筑牢非遗传承根基。要建立起全面覆盖、多方联动的保护体系,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创新传承模式,构建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持久生命力。
会议指出,要健全分类保护机制,提升非遗传承质效。要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制定非遗项目存续状态评估标准,定期开展传承活力、市场潜力等综合评估。要推进分类精准施策,濒危项目要组建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系统开展抢救性保护;优势项目要积极申报非遗工坊、传承基地,打造特色品牌体系,拓展市场推广渠道;潜力项目要帮助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实现从“小众传承”到“大众消费”的产业转型升级。要创新数字赋能手段,探索建设“如皋非遗智慧云平台”,实现重点非遗项目“云端活态传承”。
会议强调,要拓展产业融合路径,释放非遗发展动能。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既是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要深化文旅融合创新,精心规划“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感受非遗魅力。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推广“非遗+合作社+农户”运营机制,促进非遗项目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要强化市场支撑体系,构建统一规范的非遗品牌体系,培育非遗数字藏品、虚拟传承人等新业态,搭建专业化销售平台,通过展销会、电商合作、景区联动等多元化渠道拓展市场,推动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市上下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