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邑如皋,位于长江黄海“T”型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而出的特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文物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8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革命文物,33处历史建筑,2900件(套)可移动文物,“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被认定为一级文物。此外,全市还有5家备案博物馆,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皋市还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2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个省级传统村落、69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如皋市坚持全面系统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如皋答卷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物保护出实招
完成14项文物保护项目、备案博物馆全面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近年来,如皋市在考古、文物保护修缮、博物馆和文博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文物的保护利用有利于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有效支撑古运盐河遗址公园、江苏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等工作。如皋市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利用,价值主导、古今结合,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统筹谋划、融合发展等原则,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并建立文物可持续保护利用机制,高水平推进如皋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承,让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文物及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明探源挖特性
考古在展示城市文明起源发展、历史脉络和灿烂成就等方面有着一定作用。近年来,如皋市积极推动考古工作,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让如皋文物、如皋文化在长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逐渐突显。
如皋市系统梳理和构建如皋地区文明发展脉络,寻求如皋地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发展、江海文化源流及与周边文化交汇融合等重要历史问题的科学阐释。此外,如皋市还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推进考古发掘重要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和出土文物修复、重要考古发掘报告出版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利用显活力
今年2月,市博物馆“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该项目也是南通地区唯一入选的精品展览项目。
“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是如皋市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如皋市不断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旅游深度融合,讲好传统文化的新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创新考古遗址、工业遗产等展示利用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盘活藏品资源,挖掘藏品价值;鼓励将乡村文物建筑打造为参观游览场所或乡村博物馆(展示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馆、村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支持乡土建筑适度开展适应性改造,推动文物在利用中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一系列举措,如皋市让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