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近年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延续文脉、保留特色”的保护性改造思路,持续放大古城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推动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历史文脉源远流长,让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位推动
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
每座历史建筑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史”。2006年起,我市聘请专家,对古城历史街区规划、历史建筑修复设计等提供专业指导,先后投入近5亿元,整体保留、修缮传统建筑5.6万平方米,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称号,如皋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我市正式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随后组建如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为统筹推进申名工作和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21年,聘请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如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2023年,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起草《如皋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草案),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行为。一系列方案的制定、一条条举措的落地,为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更好推进理清了思路、提供了保障。
高效保护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历史建筑保护是一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化血脉的工作。保护好历史建筑,就是要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尊重它。近年来,我市秉持“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认识“保”和“用”的关系,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逐步还原历史建筑原有风貌,让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延年益寿”。
高效推进古城基础设施微更新、微改造,完成2个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修缮;实施街巷道路恢复历史肌理及地下管网更新工程,同步铺设燃气管道;持续推进东大街和武庙历史文化街区、集贤里历史地段消防安全整治工作,建设微型消防站1个,免费为居民安装电器火灾监控装置623个、简易消防喷淋及烟感报警器835套,全力保障古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启动数字古城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古城保护“智慧大脑”,为古城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决策服务提供重要支撑。经过持续修缮、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如皋处处透露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高质开发
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2600多年文明史、1600多年建县史,赋予如皋蕴藏丰富资源的可能。目前我市已公布文保单位118处,历史建筑33处,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
为妥善保护文物古迹、深度挖掘文物资源,我市委托南京大学专业团队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今年5月,2023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如皋举行,会上发布重大考古成果,隋唐古“掘沟”运河遗址获得确认,“运盐河的记忆——运盐河如皋段考古成果展”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如今,江苏通扬运河博物馆、运盐河遗址公园、李渔文化艺术中心、安定书院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已经启动,文化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互促、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传承文化根脉,擦亮城市名片。站在新的起点上,如皋将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要求,坚持做到赓续传统、守正创新,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只争朝夕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让历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绽放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