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便民服务 > 扶贫救助
如皋市“农”墨重彩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如皋市 发布时间:2022-10-08 16:53 字体:[ ]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近年来,如皋市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书写了乡村振兴新答卷。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1年,如皋市乡村振兴考核位居全省县级进位第一等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0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向美而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朵荷花,除了观赏之外,还能发挥什么价值?这是十年前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党员干部苦苦思考,上下求索的问题。

彼时的平园池村,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居于倒数第一。“十年前,村里还有不少土路,下雨天泥泞不成样子,寸步难行。”村民秦兴明回忆到。

2014年,平园池村争取到了“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的机会。党总支书记刘炜建牵头引进荷花、睡莲近200个品种,建设占地面积280余亩的荷塘月色风景区,整合900多亩闲置水塘,打造集种、养、赏于一体的千亩藕池文化园,创新设立本土荷花节,持续拓展文旅附加值。

“平园池村以‘一朵荷花’为起点,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董事长藏具林来如调研时,对平园池村的赞赏之语。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十年来,平园池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明星村”“幸福村”的华丽转身。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7万元。这只是如皋市农业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如皋市多个村(社区)依托特色农业种植,建强农业产业链、物流供应链、附加价值链,走出了一条条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的康庄大道。

向智而行 从“会种会养”到“慧”种“慧”养

金秋清有韵,谈笑丰收事。

金秋的雉水大地,一台台收割机穿梭田间,一袋袋稻谷堆满机耕道,一辆辆运输车络绎不绝……好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美景。 近年来,如皋市逐步加快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1.12万亩,实现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80%,“苏皋长寿”品牌熠熠生辉。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古诗中的如画景象,而今真实地发生在如皋市各大养鸽场里。

走进长江镇益成养鸽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鸽笼映入眼帘,自动化上料、喂水、清理粪便等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成千上万只鸽子“咕咕咕”地叫个不停。科技的加持,不仅提升了鸽子产量结构,也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慧”养殖带来好“钱”途,目前,养鸽场年产值超1000万元,净收入200余万元。益成养鸽场是如皋市发展“智慧农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在此基础上,社区成立了肉鸽专业合作社,带动100多户居民创业增收致富。

向智而行,“互联网+农业”不可或缺。近年来,如皋市坚持打造“一村一品一店”电商村,建成多个农产品电商中心和一个长寿农产品品牌中心,通过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积极拓宽销售渠道,2021年,如皋市农产品网上营销额6.4亿元,新时代“农民网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向梦而行 诗和梦想在家乡

时光的相册翻回十年前,刚毕业的缪石军放弃在南京的工作机会,回乡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因地制宜,开发村里20余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瓜果,合资成立新青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有机稻米,带领村民走上现代化、生态化农业发展之路。十年来,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缪石军并不满足于发展单一农业,他将目光瞄准了田园旅游。村里有一棵千年银杏树,缪石军便深挖其历史文化价值,着力打造网红旅游地标,开创了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产业链。

村里的巨大变化,让在外打拼的青年技术能手李兵兴奋不已。他决定回乡发展,在村里开办生态养殖场,全程采用科学养殖方式,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解决了村里5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为家乡留住了人才。

在如皋广袤的田野上,还有许许多多像缪石军、李兵一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热土,发挥才干和智慧,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助农扶农的强大动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诗和梦想”,更带动家乡人昂首阔步迈向共同富裕,用实际行动发出了“农业有我、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