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来源: 农委(农林局) 发布时间:2011-05-03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发生趋势  

今年小麦穗期病虫害呈二大发生特点:一是病虫种类多,4月底-5月上中旬发生危害的病虫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粘虫、灰飞虱等;二是发生危害程度重。  

1、小麦赤霉病:总体流行条件比较有利:菌源充足: 412日 调查小麦田12块,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0-3.3%,平均0.12%;枝带菌率0-0.06%,平均0.008%,菌量满足病害流行的需要。寄主感病:今年我市小麦面积72万亩,品种以扬麦13号、宁麦13和扬麦16为主,小麦生育期迟于前二年,大面积齐穗扬花期在4月下旬后期。气候比较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末有降水过程,5月上半月降水偏多,多阴雨高湿天气与小麦大面积扬花期吻合。根据上述三要素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若4月下旬后期至5月上中旬有多阴雨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大流行。  

2、小麦白粉病, 418日 普查22块田,见病田2块,病枝率0-2 %,平均0.02%,病叶率0-0.3%,平均0.005%。预计小麦白粉病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少数感病品种和田块可达中等以上发生。  

3、小麦蚜虫  

今春以来,天气持续干旱少雨,对小麦蚜虫发生极为有利。目前虫量大,为穗期蚜虫大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虫源。 418日 调查15块小麦田,有蚜株率12-100%,平均37.1%,百株蚜量24-2200头,平均318.5头,与近十年齐穗期蚜量比较,仅次于2004年,显著高于其他各年(2001-2010年齐穗期百株蚜量分别为17992549612115417218头)。小麦抽穗后,穗部蚜量上升极快, 418日 调查的15块田中有5块已抽穗,有蚜穗率0-16%,平均10.4%,百穗蚜量0-80头,平均35.2头; 421日 调查8块已抽穗田块,有蚜穗率4-66%,平均23.5%,百穗蚜量12-750头,平均165.5头。综上结合天气情况,预计今年小麦穗期蚜虫大发生,穗期蚜量激增期提早,大面积蚜量达标期在小麦齐穗后5-10天(4月下旬末-5月上旬),与小麦扬花期吻合,比常年早5天以上。  

4、小麦粘虫  

稻草把诱卵,全代累计卵量20块,与前几年相近,卵孵化高峰在 420日 ,略早于常年,预计今年三麦粘虫发生轻,发生期迟,幼虫三龄盛期在5月上旬后期。  

5、灰飞虱  

 47 调查,亩虫量1500-11500头,平均4376.4 头,3龄占8.8%, 4龄占8.8%, 5龄占11.8%,成虫占70.6%。虫量与常年相近,发生期略迟。预计今年一代灰飞虱初龄若虫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发生量大。  

二、防治意见  

2010年我市部分地区晚小麦,赤霉病重发生,病穗率一般20-30%,最高5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2010年少数地区赤霉病重发生的原因,有天气有利、品种感病的因素,但防治不力是主要的。今年我市小麦面积72万亩,大面积扬花期在4月下旬后期至5月上旬,目前赤霉病、蚜虫大发生的态势已十分明朗,各地必须充分认识小麦穗期病虫的严重危害性,组织好防治的极端重要性,必须立足抗灾夺丰收,立足病虫害大流行,坚持“抓住适期、病虫兼治、药肥混用、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坚持治虫防病从早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指导思想,全面组织好二次防治战役。  

第一次防治战役:主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兼治小麦蚜虫。防治时间:小麦扬花初期(扬花10%),大面积在4月下旬后期( 427日 -4月底)。防治药剂:药剂统一使用每亩46%多酮粉剂 150克 21%乐果·吡虫啉粉剂 60克 再加安利素1袋 25克 ,兑水50— 75公斤 常规喷雾或机动弥雾机弥雾。  

第二次防治战役:主治小麦穗蚜、灰飞虱。5月上旬亩用21%乐果·吡虫啉粉剂 60克 兑水喷雾。宁麦13号锈病发生趋势较重,同时加15%三唑酮粉剂 60克 普遍防治。

防治时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或机动弥雾机弥雾,要用足药量和水量,抢晴天,抢雨隙突击用药,雨后及时补治,确保防治质量,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