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如皋样板
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扣各项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务实举措,经济社会运行总体良好。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0.38万亩,总产68.24万吨,实现种植面积、总产“双提升”;实现生猪出栏66.87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64万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100亿元,增速4%。
一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提升至85.2%,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方1个,千亩示范方5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2个,南通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特色农机服务组织2个、农机农艺融合标准园1个,建成花生生产机械化基地1个。我市“液体粪肥还田脐带式装备系统”入选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机播小麦种肥同播缓混配方肥一次性轻简施肥等技术,化肥使用量较上年削减0.6%,主要农用农药使用量较上年下降0.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
二是特色产业加速发展。新增收集优质农产品品种46个、种源74个。建设黑塌菜、白萝卜、香堂芋繁种基地,保障纯正种子按需统一供应。富硒稻米、富硒黑塌菜、黑鱼、黑猪品质保险正式施行。3200亩富硒稻米、50亩富硒健康管理稻米达到国家富硒稻米标准。建成乌斑杂交鳢苗种培育基地2个,弘久水产获评省级农业(乌鳢)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单位。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至75.63%。建成花木盆景转型升级基地2000亩,华夏花卉市场电商中心建成运营。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9.18亿元,同比增长24.5%。“寻味如皋”开通店面美团直达、顺丰小时达、半日达功能。南通搬鲜生、杨天农业与盒马鲜生达成合作协议,冷冻黑塌菜产品上架食行生鲜平台。
三是乡村产业全面融合。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三年行动,新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4个,年度计划投资16.56亿元,新入库重大项目26个,康丰预制菜、玉兔集团预制菜、金陵人家食品等亿元项目按序时进度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1-11月份,全市149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9亿元,增长率10.4%。策划举办“乡约皋地·寻味之旅”专场推介活动,4个菜品成功入选省级“百味乡食”。
四是乡村环境持续优化。坚持农村人居环境“四不两直”季度检查。持续巩固“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六大片区全面规划建设。申报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6个、南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进村111个。新建“一事一议”奖补道路96公里,改造农村户厕27344座,全省村内道路建设暨乡村医疗互助试点民生实事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
五是共富水平不断提高。牵头出台《关于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举措》。全市20个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70万元,三季度村(社区)直接经营性收入总额占比提高至59.7%。整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问题424条,清收到账资金612.62万元,所有村(社区)施行“村账镇记”管理模式。持续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基本。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50元,增幅6.4%,增幅位居南通第二。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工作经验,强化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专班攻坚,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服务保障,勇于先行先试,加快健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如皋样板。重点做好四个方面:
1.稳定粮食及农产品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以上、总产13.5亿斤以上,生猪饲养量保持在90万头左右,家禽饲养量稳定在3200万只左右。一是全力提单产。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开展“四良”集成推广,探索推进整镇整村高产竞赛活动,加快建设一批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方。全面总结品种选择、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的各环节的工作经验,用好用活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方式,谋划建设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推技术、创高产、争先进的单产提升比学赶超良好氛围,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二是建设高标田。围绕2028年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农田的建设目标,全面摸排掌握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利用情况、宜建地块等状况,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质量申报建设2025年度6.47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区位条件好、设施配套全、生态环境优、综合效益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三是持续强装备。持续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两大行动”,培育建设省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补齐花生、油菜和大豆玉米种收机械化短板,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5%,机械化率总体达到75%以上。紧抓智慧农业发展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加快建成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智慧农业基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2.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优化“花木盆景+三黑三白”特色产业布局,讲好长寿故事、做足富硒文章,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一是强化种源保障。接续开展地方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挖掘、利用,推动东串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依托种源保护繁育科、农科所等阵地,与高校科研院深化技术协同攻关合作,探索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形成“行政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参与、科研支撑、基地保障、基层推广”的特色农产品保护繁育体系,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品牌引领。深入实施“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构建以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五统一”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富硒、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业品质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知晓率持续提升,“苏·皋长寿”区域公用品牌内涵和外延。三是强化市场开拓。支持和鼓励品牌主体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设立如皋特色农产品专柜。持续深化与盒马生鲜、食行生鲜等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和超市对接。紧跟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步伐,强化农业电商人才“梯度化培养”“市场化接轨”“跟班制学习”,促进“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提档升级,有效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产品品牌“打得响”。
3.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大抓招商”工作理念,按照一产稳总量增效益,二产强龙头提品质,三产重融合兴业态的思路,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和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围绕产业链抓招商。依托国家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平台,建立健全以商招商、“互联网+农业招商”等招商机制,加大对央国企和头部企业的招引力度,招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种植、仓储物流等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025年,力争新开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亿元项目3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家。二是围绕供应链抓龙头。按照经济效益高、发展质态优、联农带农紧的要求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龙头。组织实施大龙头培育行动,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登陆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力争在新三板或主板挂牌上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粘合剂”作用,不断强化农业产业韧性。三是围绕创新链抓融合。注重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上的创新,加快实施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人才培育工程,推荐申报全省现代农业“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深化“如北磨”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建设,持续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活动,加快形成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4.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内涵。坚持产业为根本、要素为支撑、片区为重点、机制为保障,加快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全力提升人居环境。健全人居环境季度暗访、适时现场会工作机制,用好“积分制管理”“村庄清洁日”等工作经验,总结提炼一批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深化“清单制”治理,探索“积分制”数字治理模式,持续激发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全面提高治理水平,打造乡村治理如皋品牌。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大力推进畜禽粪污、池塘养殖尾水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探索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均96%以上。三是加快推进片区建设。围绕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治理“五个协同”,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力争打造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1个,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片区1个,如皋市级片区2个以上。持续打造南通市级乡村振兴先行村,一体抓好规划、建设、管护,提升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村强民富人和。
5.加快富民强村建设步伐。将富民强村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改革攻坚、农民收入提升等工作。一是持续壮大村营经济。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举措,坚持“市场主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加快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探索“强村公司”抱团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农业产业项目,持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二是稳慎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摸底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土地纠纷、农民失地、家庭闭户等情况,开展土地纠纷集中化解月活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逐步增添“信息一张图、三权管理、执法监管、盘活利用”等功能。三是着力提升农民收入。持续深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运营。积极争创全国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县域富民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产业龙头”“村级带头”等作用,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协同走好产业富民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