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行政审批局
如皋市行政审批局2020年工作总结
来源: 如皋市行政审批局 发布时间:2021-01-25 16:03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南通市行政审批局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和“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认真学习借鉴苏州“三大法宝”,聚焦服务“三做一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实际行动答好“发展四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1-11月份,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0153户,总量达170324户;办理施工许可140件,组织公共资源交易活动883件,标的额64.18亿元,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82万余件,按期办结率100%,综合评议满意率100%。协调服务重大项目事项112件次,召集各类评审会、协调会、现场踏勘1200多次,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遇到的各类难题。今年2月份,江苏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政策e解读”栏目专题报道了我局“一件事”改革的创新做法及成效,相关举措在全省引起热烈反响。6月份,我局成立研发攻坚组,在全国率先推出“云上如意店小二”政务服务智能客服系统,实现“24小时不打烊”咨询服务,相关做法被省政府以简报形式报送国务院。《学习强国》《新华日报》《江苏政务服务管理通讯》《南通日报》等各主流媒体和主要政务服务媒体相继报道我局相关改革举措,持续擦亮政务服务“如皋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使命担当,营商环境打造取得新成效

1.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全面优化。一是优化“一站式”服务专区。实行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次办,简化企业开办环节,线上整合行政审批、公安、银行、税务、人社等部门相关审批业务,线下专设企业开办全流程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专区,实现业务办理线上融合、线下聚合。开展“政银合作”,推动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及备案、银行开立账户、涉税事项申报、企业社保登记等相关审批部门信息共享、同步审批,常态化实现75%以上的开办企业0.5个工作日内全流程办结。推行公章刻制政府买单,企业开办全过程零收费。二是探索长三角市场准入一网通办审批机制。首批认领28个政务服务事项,充分发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数据共享等平台功能,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设置长三角一体化专窗,真正实现“长三角人”足不出户就能跨省办事。三是简化市场主体注销程序审批机制。推行简易注销登记,使企业退出市场更加便利;推广应用“注销企业全链通”服务平台,一窗受理、关联审批,网上办理税务、海关、前后置相关审批部门的企业注销事宜。

2.建设项目审批全面提速。一是优化设计方案联合审查流程。研究出台《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实施意见》,搭建联合审查网上办件平台,申请人提交一套资料,网上流转,由原来的住建、城管、公安、供电等部门“串联”审查为现在的“并联”审查,减少重复提交材料40%,压缩审批时间50%以上。二是优化项目服务窗口设置。划分“立项用地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设置4个综合窗口和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窗口,实现“一个系统”统一管理、“一个窗口”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材料的审批模式。三是优化服务举措。实行一个阶段一个窗口牵头,向前延伸至企业注册,向后延伸至不动产权办理。将同阶段的其他行政许可、技术审查、强制性评估、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及备案等事项纳入相关阶段办理或并行推进。

3.公共资源交易质效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如皋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行为“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如皋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阳光防范体系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进行研究。今年牵头召开联席会议17次,讨论招标采购文件53项,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9件,项目流标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5.6%。二是强化“不见面”交易。围绕“文件电子化、标书在线传、开标不见面、专家异地评、结果线上达、过程全留痕”的目标,实现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国企采购等的全流程电子化,今年共计完成了660个标段的不见面交易。三是强化服务提升。在交易环节上做“减法”,缩减办事时限;在服务质量上做“加法”,开展“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在工作标准上做“乘法”。编制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操作规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在监督管理上做“除法”,清除监管死角,从事后堵漏向事前、事中防控转变。

(二)强化责任担当,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1.“一件事”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持续优化“一件事”办理体验度。升级完善如皋市智慧审批“一网通办”平台,打通“信息高速公路”,线下设立多个“一件事”服务窗口,为办事群众提供全程高效线上线下服务。二是持续探索拓展“一件事”服务领域。目前全市

共上线64项“一件事”服务,其中“个人生活”13个,“企业经营”23个,“项目建设”9个,热点高频服务一件事19个,一件事月网办量1200余件。3月份,牵头相关部门在南通率先推出“出生一件事”服务,群众在派出所办理新生儿出生登记时,可以办理户口登记、医保登记和社保卡申领三个事项。全市14个镇(街道)派出所全城通办,月均办件500余件。该做法被南通政务办、公安局充分肯定。三是全省首推“用电一件事”。6月份,联合多部门在全省率先推出“电力接入工程项目审批一件事”,电力线路工程涉及的线路方案设计审查、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审批、临时占用城市绿地审批等多个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长由原来的十多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不到5个工作日,压缩时间70%以上。

2.探索开展“智慧政务”服务模式。一是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智能客服系统。融合运用5G、大数据云概念、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出全省首个政务服务智能客服系统—“云上如意店小二”,开启“数字化”政务服务新模式。通过此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审批事项汇集、管理,首创H5可视化申报流程和操作要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7*24小时咨询服务。目前,通过模糊查询,服务对象可随时随处查询全市21个部门单位、251类高频事项、3806个知识要点、2226篇申报样表图解、956个常见问题以及281个教学视频。二是拓宽“远程踏勘”服务内涵。创新推出“远程选址、远程指导、远程验收”等“远程踏勘”三大特色服务,已累计为近千家餐饮申请者提供了选址踏勘、装修图纸设计、远程验收服务。三是试行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网上电子询价”。通过制定“线上谈判告知函”,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开展“线上谈判承诺”,全程录音录像等,试行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线上谈判活动,开启了政府采购谈判采购新模式。

3.面上“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是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将涉及工业项目全链审批35个权力事项全部委托给开发区行使。清理变相审批许可,对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对以备案、登记、认定、认证、专项计划等形式变相设置、实施的审批和许可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并对清单事项提出简化、优化管理措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进减证便民,梳理和公布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推进“一照通办”“一证通办”,推进信息采集、部门共享,减少额外证明和重复提交材料。二是国家级电子证照应用试点成效显著。主动承接电子证照应用国家级试点任务,在省政务办、省交通厅大力支持下,牵头相关部门对全市货运业户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进行更新完善,通过升级江苏运政在线系统,直接获取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电子证照,实现跨部门电子证照应用场景。三是“证照分离”改革有序推进。推动印刷经营许可、出版物许可等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压缩审批时间。牵头推进全市面上“证照分离”改革,共梳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79项,涉及部门20多个。

(三)强化履职担当,服务中心工作取得新成绩

1.以“滚钉板”精神,服务全市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出真招。一是超前服务。围绕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和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32个重大城建项目、16个城市搬迁项目,服务靠前延伸,编制“办件地图”,全程帮办协办。今年办结的140个施工许可中,工业项目67个,城建项目73个,平均办结时间2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累计审批完成55个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98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89份、规划核实合格证568份。二是上门服务。凡重特大项目,均在第一时间明确落实责任人,主动上门、跟踪对接、跟踪推进,提供全流程辅导、全过程帮办。组织从企业注册登记、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等项目申报审批全周期的帮办协办团队,到镇(区、街道)、企业上门服务,对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界认领,主动协调,及时化解矛盾。三是限时办结。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推行限时办结、逾期问责等制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最快压缩至3个工作日。对市重大项目、镇亿元以上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均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限时办结,无论下班后还是周末,均能按预约提供服务。GJ2006-35#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GJ2018-252#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为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我局多次加班到凌晨,第一时间为项目办理施工许可证。GJ2012-160#A地块,拟作为保障性住房申报入库,我局主动放弃周末时间为项目办理施工许可证,从周六工作至周日凌晨5时。截至目前,今年应在我局办结的23个重特大项目,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了“施工许可”。

2.以创新精神,推动“六稳六保”见实效。一是开通开工复工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对符合条件的股权出质、抵押登记解决企业融资需求,以及公安、交通运输、卫健、环保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的审批办件,开通“预约服务、提前介入、即到即办”审批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的精准服务。二是丰富民生事项办理渠道。引导“自助办”,依托市政务服务自助大厅及其他自助办理点,对公积金查询打印、增值税普通发票代开、涉税信息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打印、社保查询打印等数十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引导全程自助办理;推行“宽容延期办”,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对公积金贷款申请、还款和购房提取、货运车辆市区禁区通行证等多个办理时限较紧的民生事项放宽办理期限。三是优化线上办理套餐式服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宣传载体,引导企业群众进行“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等线上办理;公布“一网通办”高频事项清单、登录网址及网办操作流程,提高公众知晓度和便捷度;公布各窗口联系人和咨询电话,耐心指导企业群众网上注册办理。推广应用企业开办“半日通”“全链通”综合服务平台运用,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全面推行住所登记承诺制,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四是延伸拓展帮办代办服务。运用“远程视频帮办”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资料预审帮办;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上门帮办团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困难需求,指导镇(区、街道)代办团队共同做好帮办代表工作。同时,建立联系卡制度,实行一企一案、专人专办,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复工实际问题,有条件的办件做到当场办结。五是建立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重大项目建设招投标服务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与服务保障,保障运行必需、防控必需、民生急需、经营生产急需等重大项目的交易服务工作,全力以赴为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助推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3.以担当精神,服务国资公司和上市企业。一是在服务国有企业方面,为国资公司提供保姆式智囊式服务,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开展上门服务,提前介入,了解各大国资公司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进行业务讲解和答疑解惑,助推项目快速进入审批流程,提升效率。对投资建设的项目,第一时间配足人员,加班加点的进行服务和审批,积极为每一个项目的早开工争取宝贵的时间。对融资项目,充分把握和用足各项政策,不说不好办,多讲怎么办,在遇到瓶颈时,能解放思想,主动担当,妥处历史遗留问题,为三大国有企业创AA+和快速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审批服务。二是在服务企业上市方面,主动对接,献计献策,热情服务,解放思想,强化担当,先后对梦百合、泰慕士、星球石墨、华永汽配、天南电力、超达科技等十余家企业化解历史审批难题,提供精准到位服务。

4.以开拓精神,强化中介管理出重拳。研究出台《如皋市网上中介超市交易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扁平化、集约化建设和管理,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中介服务质量和网上服务水平。逐步拓宽中介超市业务承接范围,进驻包含咨询评价、评估测量、论证与设计审查、检测服务等业务范围的中介机构109家,通过直接选定、公开竞价等4种方式竞争中介业务。业务完成后,由相关单位对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并按照评分高地在网上中介超市进行排序公示。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调整和退出机制。

5.以攻坚精神,加强公共资源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监管。梳理形成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负面清单,开展投标人履约承诺,提高交易主体信用意识。推行“合理低价判断法”“诫勉约谈制” “紧贴最高限价”等工作方法,有效防止恶意低价中标、高价围标。试行“社会监督员”制度,不断健全社会监督体系。二是全面推行“一标一评”。共开展了432个项目(标段)的评价活动,累计对6名评标专家、10家代理单位、6名代理从业人员进行了扣分记录,

    暂停了3名评委的评标资格。三是打击失信行为。线上通过通讯交互技术隔离、地理位置信息捕捉、造价软件加密锁等技术手段,打击“围标串标”行为。线下一方面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另一方面,对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移交城管执法部门查处,上报南通信用公示,实现联合惩戒。截至目前,共记录公共资源交易各类违法失信信息11条,其中,列入失信“黑名单”、限制投标行为的有3家投标单位和3名具体责任人。

6.以治沙精神,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当高参。一是超前谋划,高起点设计城市重点布局。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围绕“一城两区三基地”的规划布局,做好新城区功能提升规划、新城区学校、医院、市场布点规划以及如泰运河生态廊道及周边地块功能研究。认真研究龙游河三期规划方案、总工会及周边地块、原渤商所地块和128#地规划方案。二是靠前延伸,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配套。积极推进主城区安置房布点规划、内外城河景观提升工程方案、高新区农贸市场、志颐小学、如皋中学品质提升、新城高中、160#地安置房等项目方案设计。推动希尔顿五星级酒店、南美世贸中心、万达城市广场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丰富城市发展形态。三是规划引领,高质量推动城镇建设。出具21个地块的规划条件和出让红线,保证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特别是今年挂牌成交的132#地块楼面价6322元/平方。制定了《如皋市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审批流程》,为新农村建设打通了农民建房的通道。四是严格监管,高压力推动规划刚性约束质效。严格建设项目开工前验线、规划巡查、规划核实制度,对全市280余个在建项目进行动态巡查,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水绘绿园、东郡丽水等遗留问题。消除违法建设苗头15起,制止擅自变更规划行为20多起,叫停 8起未经规划许可行建设的行为。

(四)强化主动担当,贴心为民服务取得新成果

1.推进集成高效便捷化,打造有“速度”审批服务。一是压缩承诺时间。以标准化和高效服务为引领,通过优化流程,压缩审批环节,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和流程再造,围绕提速70%以上的目标,承诺件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度达82.4%,即办件比例由15%提高到49.2%。二是灵活设置窗口。根据窗口办件量情况,对超过5人等待办件或等待超过15分钟时,开设机动窗口,及时补充审批力量,快速受理办件。三是设置保障专窗。登记受理大厅内各窗口不予受理的办件;受理对落实《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不力情况的投诉举报;接受企业、群众对办事不便利、服务不到位、窗口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的投诉举报。监督落实首问负责、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制度落实情况。

2.推进为民办事人性化,打造有“温度”的审批服务。一是强化“一门受理”。深化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不断强化进驻事项的管理,确保各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应进尽进、充分授权。对照事项清单,确保每个事项有人办、人人有事办;围绕事项充分授权,杜绝事项进驻“体外循环”现象;围绕事项的网上办,确保指南要素齐全、条件清晰、网络通畅,让列入“不见面”审批的事项真正能实现“外网申请、内网审批”。二是强化规范运行。不断修订完善窗口日常管理规章制度,每日开展窗口执纪情况巡查,将存在问题适时通报,并列入窗口、人员绩效考核。对各进驻部门窗口服务情况、排名情况予以公布。推进“集成化服务”。持续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医疗社保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审批服务的“集成化服务”。三是强化用户思维。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组建党员服务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全程“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填写纸质材料,完成业务办理,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3.推进体系流程标准化,打造有“尺度”的审批服务。一是有序实施,推进“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对照标准试点时间要求,积极组织标准专成员定期组织研讨、培训会,对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指导和调整,共完成“通用基础标准”33项,“服务提供标准”1009项,“岗位标准”54项,“管理标准”60项。6月初,顺利通过南通“标准化中期评估”。评估认为我局标准化工作领导重视、保障有力,标准科学合理,覆盖全面,实施推进有效。二是多措并举,推进“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标准宣贯。采取边制订、边实施、边规范、边学习的方式,全程跟踪、立即反馈、及时修改,用标准规范服务,以服务提升标准。通过大屏、易拉宝滚动播放、展示标准化宣传标语,建立政务服务标准化微信工作群,通过报刊、网络、公众号加大政务服务标准化宣传,让服务标准时刻入眼、入脑、入心,营造标准化工作氛围。三是强化监督,固化特色政务服务标准。制定服务标准实施和检查标准,签订政务服务标准化公约,并将标准运行过程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通过定期汇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督查考核、通报工作。对发现的存在问题予以点名批评,督促整改,确保各项标准的制定实施落地生根。

(五)强化硬核担当,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

1.“党建+审批改革”,让审批效能“快”起来。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思路,把机关党建放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大局中来谋划,与业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推动党建与业务从“两张皮”到“一盘棋”,在服务改革创新工作中更加突出机关党建“风向标”作用。健全容错机制,紧盯发展任务,扛起“担当作为”的先锋旗帜,落实“三项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外学标杆、内学先进”。

2.“党建+窗口建设”,让政务服务“优”起来。常态化开展“窗口党员亮身份”活动,锤炼“马上就办”的扎实作风。坚决摒弃“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拖沓现象,一心一意谋服务、心无旁骛抓推进,推行便民化、个性化服务机制,竭尽全力解决好企业群众办事中的操心事、烦心事,一步一步把既定目标变成美好现实。创立投资者之家和创业者驿站两个党员服务基站,全面贯彻落实“感情零距离、质量零差错、工作零超时、违纪零容忍”,努力实现“服务零缺陷”。为企业提供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倾力打造五星服务的党建品牌。

3.“党建+干部队伍”,让行政审批“活”起来。通过清单化管理,建立党组、机关党委、支部三级责任体系,打造硬核担当一流团队。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项目投资、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践行共产党员为民宗旨。扎实开展遵守纪律教育,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干部党风、政风修养。紧紧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环节,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清晰、要求具体。

三、存在问题

今年来,我局各项改革工作、创新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为如皋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更加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但距离改革的目标、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面对其他县市的竞争,我们的发展后劲还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各审批平台间数据传输存在障碍、“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管控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工程建设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标准化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还未能全部实现、专业化代办帮办队伍还没有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方面。

四、2021年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政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方位融入苏南,进一步激发释放创业热情,为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保障。

主要内容:将2021年作为我局“营商环境深耕年”“深化改革攻坚年”“作风效能提升年”,深化“不见面审批”“一门一网一次”“3550”“证照分离”“一件事”、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改革等举措,力争解放思想走在前、服务中心走在前、作风建设走在前,加快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新型政务服务体系。

一、对标自贸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政务服务环境,解放思想走在前,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准入、准营、准退服务机制

1.探索“一区一照+ 证照分离”服务机制。探索实行连锁机构“一照多店”。新开连锁门店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提交合法有效的经营场所证明文件,可不再办理单店工商营业执照,只需将新开门店名称和经营场所记载于“总部”营业执照即可。扩大“证照分离”改革,推行更多优化审批服务事项采取告知承诺改革方式,加快推动实现“告知承诺+信用监管”审批新模式。梳理告知承诺审批事项,用承诺书代替相关许可,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缩短许可时限,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

2.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全面推广“跨省一网通”在线服务平台,引导上海、浙江等地办事群众网上申请异地办件,审批材料网上流转,审批结果快递寄送。做大做精线下“长三角一体化”专窗,选派业务骨干承担长三角一体化业务办理,加强与相关县市对接,完成异地受理、许可。高起点推进跨省身份认证和电子证照共享,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借助支付宝平台用户基础和实名认证能力,实现电子证照库逻辑汇聚、动态调取、实时核验、异地互认,推进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等跨省数据共享应用。

3.探索试点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简易注销和市场主体强制退出试点工作。借助省级企业注销“全链通”平台,研究探索企业注销网上“一门通办”,统一规范社保、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单位的注销流程、条件、时限以及材料规范等措施,通过“一门受理、信息共享、并行办理、全程监督”,实现企业注销“一门通办”。

(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动建设项目全链条审批再提速

1.全面提升环评审批质效。简化小微企业项目环评审批手续。简化报告表项目评价程序、评价内容,引用现有数据,简化环境质量分析。探索同类项目环评简化模式,加强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对位于已完成规划环评,且符合相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小微企业,项目环评直接引用规划环评结论,简化环评内容。建立环评专家库,联合周边县市建立行业齐全、专家数量充足的环评技术评审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查中的参谋、指导和把关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市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审查质量和效率。

2.探索项目稳评改革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应评尽评、全面客观、评用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区域稳评”,通过对试点区域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进行统一稳定评价,降低试点区域企业的投资成本,创造更良好的投资环境。

3.推动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联合审查、联合竣工验收。扎实推进设计方案联合审查,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实行一窗收件、并联审查、一网通办,实现建设项目方案审查“一件事一次办”。充分利用联合验收平台,尽快启动线上线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推动材料和数据共享,实现竣工验收提速增效。

4.实行联合测绘、联合勘验。加快改革多个部门牵头、多家测绘单位多次测绘的体制,建立企业自主委托一家、按要求完成测绘任务、测绘数据部门共享的体制。建设单位自主选择一家具备资质要求的测绘服务机构进行联合测绘活动,测绘结果分类报告、数据部门共享。牵头相关部门实行联合勘验,对多个勘验事项进行并联整合,实行“一次申请、联合勘验”。窗口在一次性收取相关申请材料后,进行“多勘合一”,一次性完成勘验,勘验结论网上共享,提升勘验质效。

5.探索区域评估和承诺制。积极探索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在一定区域内由政府买单,对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等十种事项实施区域评估,不再进行单个项目的评估评价,区内的项目全部共享、免费使用评估成果。同时,除涉及工程重大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事项不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情形外,研究制定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明确告知承诺制适用类型及范围并予以公布。

(三)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防范体系建设

1.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和“不见面”交易。推进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各类型项目纳入平台交易,不断拓展平台覆盖范围。抓紧制定相应的规则手册,提升软硬件服务,尽快开发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服务系统,并与省级各项业务交易系统做好端口对接,成熟一块完善一块,真正实现“平台之外无交易”。全面推进“不见面”交易,围绕“文件电子化、标书在线传、开标不见面、专家异地评、结果线上达、过程全留痕”的目标,优化完善“不见面开标”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2.深入推进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建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信息管理、共享、运用等制度,强化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公开和运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业务协调,常态化开展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在招投标活动中。进一步深化项目保证金与信用联动管理机制,试行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含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投标保证金信用差别化管理,信誉良好的投标企业可免予缴纳投标保证金,增强“诚实守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开发运用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生命周期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整合”建设。一是扩大数据资产。依托全市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和监督平台,提升交易平台生产数据、采集数据的能力,提升数据质量。二是深化数据应用。推动企业证照证件等电子化认证,加强银行和保险等机构的低成本、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交易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整合,为财政、审计、住建等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三是保障数据安全。建设网络安全通管平台,对全市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络数据资产进行集中监管和安全评估,督促改善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全方位提高系统安全水平,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网络及数据安全。

二、对标审批服务集成化、标准化、半军事化工作要求,服务中心走在前,推动服务质效再提升

(一)围绕“一网通办”更智慧,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联动。坚持“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全面升级优化“智慧政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网上申办、在线投诉评价、业务审批、电子监察等功能。完善实体“智慧服务大厅”平台建设,推动排队取号、办件进度查询、办事指南查询、办件样表填写等多种线下便民政务服务建设;进一步优化“一件事”“远程踏勘核准平台”“证照分离审管一体化平台”“中介超市”“开办企业半日通”等个性化模块。

(二)围绕“只进一门”更温馨,推动大厅建设集约汇聚。加强实体大厅集约化管理,严格按照“部门全进驻、事项全进驻、授权全覆盖”工作要求,实时动态跟踪,确保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应进尽进”中心办事大厅(分中心),实现“中心之外无权力、审批科外无审批、窗口之外无需跑”。同步推进实体大厅功能再提升,增加大厅容量,完善功能配套,把除有特殊要求的部门办事大厅(分中心)迁移进市政务大厅,彻底解决政务服务“多门、多厅”,老百姓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强化“分中心”一体化建设,将“分中心”纳入本级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对照“功能设置”、“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管理”“一窗综合受理”“好差评”评议等八个方面的要求,开展常态化巡查,定期进行考核考评,强化管理,提升分中心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三)围绕“一次办好”更省心,拓宽“一件事”办理范围。持续扩大试点覆盖面,将更多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纳入“一件事”综合服务窗口。聚焦军人退役、助残、就医报销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项,组织相关部门外出调研,将更多外地成熟的“一件事”办理模式引进我市。通过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集成优化等手段,系统重构办事流程和业务流程,继续压缩审批承诺时限,探索办事“零材料提交”,实现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办成全部事”。完善“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知识库,在各窗口推广二维码告知,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个性化特色服务,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最多跑一次”。

(四)围绕“一套规范”有亮点,扎实推进基层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围绕为民中心规范化建设“六个一”标准,指导各为民中心的大厅现阶段尽可能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在人员选配、窗口优化、流程再造、形象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形成“一镇一品”。鼓励有条件的镇区进一步提档升级,开展自助服务区、帮办服务之家建设,力争在全市面上涌现出多个在南通乃至全省有影响的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强化服务下沉,进一步梳理委托镇、村服务事项清单,将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乡镇服务、社区办理,力争70%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就近可办”。

(五)围绕“一套标准”有特色,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结合“四级四同”权力清单“六大类”事项标准化要求,进一步梳理、完善和优化标准体系,完善镇村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扩大标准的实施面,以标准促进服务提升,不断提高标准监督、反馈和持续改进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总结提炼创新成果,丰富提升“不见面审批”标准特色与内涵,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

(六)围绕“一流服务”有作为,积极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一是当好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加强部门衔接,做好总工会及周边地区、如泰运河两侧、高铁站周边等重要区域的设计方案研究,不断增强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坚守保护底线,探索有效的历史街区房屋修缮管理工作,做到房屋修缮既改善老百姓的居住质量,又能完好保存历史风貌。对照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有序推进、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持续加强村镇规划管理,规范村镇项目有序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之以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二是当好城市发展的“护航员”。落实城乡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制度,提升规划决策科学性、公众参与度和规划实施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做“精”做“细”规划管理工作,充分做好“提醒”和“预防”,为企业提供规划实施指导,确保建设行为严格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实施,积极妥善化解建设项目历史遗留问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当好项目建设的“排头兵”。把服务项目建设作为工作之要,持续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努力实现“程序最简、办理最快、服务最优”目标,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研究制定地块策划方案,科学拟定规划条件和规划红线,合理确定技术指标。积极服务龙游河三期和金融集聚区等重大城建项目,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四是当好项目审批的“服务员”。全面实行项目代办制度,变“我要办项目”为“帮你办项目”。主动对接镇(区、街道),及时做好衔接,帮助企业编排申报计划,量身定制设计最优办理流程,做到人定项目、项目到人,及时化解问题矛盾。开展“首席服务员”团队到镇(区、街道),“一岗兼四责”上门服务活动,同时拓展项目服务广度深度,将立项到施工许可线段式服务,拓展为射线式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五是当好服务中心工作的“战斗员”。多角度捕捉项目信息源,主动与客商联系,邀请来如考察,积极推动项目落实。积极服务全市招商工作,持续跟踪项目从注册落户到开工建设,解决好项目落户难题。主动配合城市搬迁工作,深入门户做好宣传发动、政策讲解,让人民群众享受城市建设发展成果。扎实推进“走帮服”,走访村居、农户,了解具体困难,查找困难根源,找出解决措施,做到“贴民心,解民困”。

三、对标群众企业便民化、简单化、快速化服务期盼,作风建设走在前,推动改革举措再落实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

1.坚持放管结合,实现简政放权新高度。一是加大放权。只要是方便老百姓办事或者镇(街道、区)有需求的行政权力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一律下放到镇(街道、区)及有条件的村居。二是精准赋权。统筹考虑需求和承接能力,提升行政权力下放的精准性,充分赋予开发开放载体经济管理权限,充分赋予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权限。三是精简材料。凡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凡是电子证照共享的,不能要求当事人提供,没有依据和“奇葩”证明确保不能再有。四是进一步减证便民。公布证明事项清单,清单之外,不得索要证明。

2.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监管工作新局面。一是推行“互联网+监管”。完善网上监管平台架构,发挥协调办职能,加强部门衔接、系统使用和信息共享工作。二是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健全信用承诺机制,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力度,推行市场主体“自我声明+信用管理”模式。发挥行业信息的警示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完善诚信档案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整合登记备案、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等数据资源,推动监管信息全程可追溯和“一网通享”。提高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利益相关主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场主体的监督创造条件。

3.坚持线上线下,构建政务服务新格局。一是提升网上办件率。加强不见面审批自助服务区帮办代办队伍建设,提供全流程辅导咨询服务,力争让每一位群众都享受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带来的红利。二是深化“综窗”改革。融合线上线下发展,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统一受理平台,强化“受理、审批分离”,推动实体大厅功能由受理审批向咨询辅导转变。三是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深化“一网通办”,升级优化网上办件平台,实现从网上“能办”向“好办”转变。四是发挥政务服务热线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政务热线更好服务民生、更好服务发展、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强化数据应用,构筑集中统一标准化的群众诉求资源库。五是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利。推动建立统一维权平台,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六是强化法制保障。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二)坚持跟踪问效,全面推进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切实履行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不断细化、完善各类考核监督机制,通过电子监察、电子评议、行风监督员评议等办法,对“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以及规范服务等工作情况开展全方位测评,形成办件质量好不好、服务效能高不高由服务对象来决定的“好差评”机制;对在各项测评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一律从源头开始进行梳理调查,分门别类进行整改、提高、完善,提升服务品质。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行政问效,在受理材料、办理环节和办结时间上再压缩,提升审批效率,力争避免临期黄灯预警,坚决禁止出现逾期红灯警告情况。组织评选政务服务“十佳”创新案例,通报批评“十差”窗口办件,通过比办件质量、办理速度、服务温度,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三)坚持互联网思维,打造“如意”服务新精品。一是云上智能客服更“如意”。升级优化“云上如意当小二”政务服务智能客服系统,提高整体运转效能,增加日常用语、方言检索功能和语音识别输入技术,方便年龄大、操作不方便的群众咨询。植入办件分时预约模块,根据办件人数的多少,建立“潮汐”窗口,提高企业或代办人员申报效率。二是网上中介服务更“如意”。加强如意网上中介超市建设和管理,统筹协调中介超市的运行与维护,推行标准化、扁平化、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倒逼中介机构提升服务质效,实现中介服务机构由资质管理向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信用监管模式转变。三是项目全程代办更“如意”。坚持需求导向,健全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代办帮办服务体系,完善以市代办中心工作人员为骨干,以乡镇、村代办帮办人员为基础,覆盖全市的代办帮办服务队伍代办帮办服务队伍,实时调整代办服务目录,实行重点项目全力代办、企业群众提前导办、特殊群体保障帮办,变办事“折返跑”为代办中心“接力办”。搭建智能代办帮办服务平台,统一发布代办目录、管理代办队伍、受理代办业务、跟踪代办进程、监督代办质效。探索推动远程视频帮办系统、“云上如意店小二”深度融入,全面推行以运程视频咨询、视频会议为主的帮办协办新模式,探索远程帮办新思路,丰富远程帮办服务内容,延伸远程帮办服务范围,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持续打造“如意”创新服务新品牌。

(四)坚持法治思维,提升依法行政新水平。推行全员学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制定完整的全局性政策汇编,将行政审批工作与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把与行政审批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明确学时要求。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收集分析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举一反三,达到教育警示作用。梳理权力事项,及时增减调整权力清单,做到法律法规增加或下放的事项及时增加到位,取消的权力事项及时在省政务服务网取消,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做到职权法定、行权有据。

(五)坚持党建引领,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以党建项目化为抓手,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推动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实施“两个责任”清单项目化管理,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筑牢思想防线,构建以“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十项规定精神,紧盯重要领域、重要节点,从严查处顶风违纪行为,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5·10”思廉日、算账教育月和“12·9”国际反腐败日“两月两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

(六)坚持用户思维,推动作风效能建设新提升。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以“行行争第一”为目标,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为标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需求导向,积极调整服务理念、思维、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积极营造“敢担当、善作为”干事创业氛围。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入开展作风效能建设督查,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能,助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