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住建局
《如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20-2035)》
来源: 住建局 发布时间:2022-07-11 08:3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规划目的

为了优化如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及配置要求,为如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编制《如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20-2035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即由如城街道、城北街道和城南街道行政界线围合的范围,面积约344.56 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如皋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规划期限一致,为2020-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为2021-2030年,远期规划为2031-2035年。

四、规划目标

对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进行整合改造,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体系;当地震灾害来临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规划内容

(一)应急避难规模预测

依据《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综合考虑如皋市规划区空旷场所现状及规划情况,确定紧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1.0平方米/人;短期(3-30天)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2.0平方米/人,中长期(30天以上)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为3.5平方米/人。结合防灾分区人口分布和建筑震害预测,估算了各防灾分区的应急疏散人口规划、所需有效疏散面积等指标。

(二)中心避难场所规划

如皋市设置1处中心避难场所,选址位于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见表3.1。中心避难场所具有有效疏散面积大、交通便利、通信畅通、抗震救灾条件好的特点,其中应急功能用地规模不宜低于15公顷,用于应急指挥、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物资储备与分发、医疗救护以及志愿者宿住等。

(三)固定避难场所规划

共安排包括广场、体育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各类型固定避难场所1314处,总需要有效疏散面积31公顷,可以疏散约9万人。固定避难场所用地规模不宜小于l公顷,服务半径宜为2~3千米,步行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应具备应急医疗救护、物资供应、供水功能,避难时间3天以上。允许相邻或相近的专项避难场所整合成一个固定避难场所。

(四)紧急避难场所规划

中心城区共规划紧急避难场所40处。紧急避难场所的疏散服务半径宜为500米左右,避难时间在3日以内,可选择性配置基本设施。紧急避难场所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区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以等几类区域,对紧急避难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紧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指引。

(五)地下人防工程利用

地下人防工程可作为城市应急疏散体系的组成部分,应针对地震进行地下空间的抗震防灾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建筑面积大于4000m2的地下人防工程,一旦地震发生后,可在供电、防水、通风、生活、卫生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可作为固定避难场所以及物资储备用地。

六、附图

图片.png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