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 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 累计次数: 字体:[ ]

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紧扣“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掘沟古运河如皋段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通过省厅初评,2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9个项目获评省级非遗项目,3处文物获批省级革命文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省级评估;完成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成功举办二期开馆仪式暨第四届国际刑侦科学大会、如皋市第十一届文化旅游节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公共文体服务保障标准化建设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并获“优秀”等次,城南街道、磨头镇、丁堰镇“智慧广电”工程通过南通市级验收;高质量考核指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位列南通第一方阵,文体娱乐业劳动工资总额增幅位居南通第一;万仟梦工厂创成省级工业旅游区,如皋位列“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8位。具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以来主要工作成效

(一)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一是阵地建设提档升级。完成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奥体中心足球主场改造,启动胡瑗纪念馆、冒襄纪念馆规划建设。推进市文化馆和市少儿图书馆馆改造提升,市博物馆和市图书馆荣获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年更新健身路径120套,篮球架70副,新增体育场地69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92平方米。城南街道、磨头镇、丁堰镇“智慧广电”工程通过南通市级验收。二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围绕高质量考核指标“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创新开展“雉水之夜”等主题展演活动,持续开展镇村“4·6”行动、“乐一天”文体艺术节350多场,组织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阅读推广、文博展览等活动500多场,“关于图书馆标准化建设的有益尝试”获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南通唯一。成功举办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主会场暨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闭幕式、支云足球出征仪式、业余足球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三是文艺创作蓬勃发展。实施文艺作品生产提升工程,举办2023年度原创舞台文艺作品大赛,全年创作各类艺术作品20多件,1件作品获“童声飞扬”全国少儿原创词曲大赛一等奖,5件作品荣登学习强国平台。组织文化站长例会、艺术沙龙,不断提高文艺创作人员专业素养。“雉水之夜”群众文化品牌获评全省“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活动品牌,5个群文团队获评全省“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团队。

(二)文遗保护利用持续强化。一是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积极争取国家、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多万元,如皋定慧寺、石庄汤氏宅、文庙大成殿、沈岐家宅等修缮工程有序推进,水绘园消防、如皋师范安防工程加快实施;申报省级文保单位9处、南通市级文保单位10处,公布如皋市级文保单位65处,3处文保单位获评省级革命文物;白蒲镇、丁堰镇分别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江镇杨洲社区和范洲村申报省级传统村落。二是城市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成果。深入推进掘沟古运盐河如皋段遗址、徐家桥遗址等考古工作,开展4个地块的考古调查勘探、1个地块的考古发掘,完成开发区地块(二期)文物资源评估验收。成功举办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暨2023年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在考古界引起广泛关注。三是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新进展。推进“长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打造非遗研学基地,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聘请刑侦鉴识专家李昌钰等7位侨界代表宣传推介如皋非遗。2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省级评审,9个非遗项目获评省级非遗项目,非遗进水绘园景区被评为省级示范项目,公布首批适宜进景区非遗名录,评选非遗工坊10个。

(三)活力之城形象持续彰显。一是品牌赛事精彩纷呈。保障中超主场赛事17场,南通支云成功保级。举办第五届“梦百合杯”世界围棋公开赛预选赛、第二届“荣威杯”皮划艇竞逐赛,承办全国田径投掷训练营暨挑战赛、省青少年田径投掷项群赛暨训练营、省青少年U12足球锦标赛、省青少年U16足球锦标赛等。二是竞技体育再攀新高。我市培养的2名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项目上获金牌,在全国U18田径锦标赛、中国中学生田径精英赛、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2023田径后备人才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上,均有队员摘金夺冠。三是后备人才加快培养。深入实施“5621”项目布局,以主城区中小学为重点,围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建设,在游泳、足球、田径、轮滑冰球等项目上,深入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进“县队校办、县队俱乐部办”组建模式,支持保障少体校建设,今年向南通市体校输送13名队员,向省三线运动队输送5人。

(四)全域旅游创建力度加大。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青沙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启动度假区规划编制,持续跟进方大集团文旅项目洽谈进程,争取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推进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二是大力推进品牌创建。指导盆景大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富业态、高效运营,确保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平园池荷香民俗园对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提档升级,万仟梦工厂创成省级工业旅游区,2个景区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项目”,3家酒店通过国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复核验收。三是持续推进宣传推介。平园池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策划“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主题线路,举办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开馆仪式暨第四届刑侦科学大会、第十一届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盐文化、江海城市文化、名人文化等,拍摄《沙元炳》电视纪录片举办了首映式,《胡瑗》纪录片正式开机拍摄;积极参与西安、江苏、南通等地文旅资源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扬子晚报》、南通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如皋文旅资源。

(五)文体旅游产业稳中求进。申报2023年度南通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额18.87亿元,截至三季度完成实际投入11.09亿元,已有4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新招引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3个,新增文体娱乐业11家,东陈、江安和搬经三个镇实现零的突破。持续关注文体娱乐业营收和劳动工资填报,1-10月,文体娱乐业营收县市区排名第4;文体娱乐业劳动工资总额增幅19.5%,县市区排名第一。截至11月底,全市体彩销售1.84亿元,销售额创历史新高,南通支云、江苏曜彰、迈冠体育、伟达塑胶申报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省级初验。

(六)文体旅市场规范有序。一是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全年共出动2100人次,检查行业经营单位770家次,立案24件,办结24件,处理举报投诉30余件。深入开展无证经营、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养老诈骗、侵害未成年人和违规收费等专项整治行动。高度关注剧本杀、密室逃脱、网络出版、印刷行业等行业发展态势,1件文物案件参加全国文物执法类指导性案例评查,1件案件获评2021-2022年度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我市体育行政执法工作在全省体育系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二是市场监管持续优化。出台《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工作的意见》,强化剧本娱乐、电竞酒店等新业态监管;审核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163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50家;严格落实“双随机”工作,完善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红黑”名单精细化管理;深化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组织“小耳朵”专项检查行动,不定期开展广播电视隐患排查整治,全年播出零事故。三是安全生产不断强化。修订《如皋市文体旅游行业总体应急预案》《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局党组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纳入全年重点工作、考核内容。深入实施文体旅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检查、校外培训机构消防验收等领域检查力度,高效保障支云主场赛事安全。扎实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安全五进”、新《安全生产法》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保障全市文体旅行业平安有序。

二、存在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困境。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还在缓慢复苏中,部分镇文化产业企业门类不够齐全,个别镇尚无规上文体娱乐业企业,一些企业营收出现负增长。二是文旅项目要素保障有待完善。文旅项目招商过程中资金使用、土地利用、人才队伍和相关政策等要素保障机制亟需加快完善。三是新兴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还需加强。在剧本娱乐场所、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方面还存在执法依据缺乏等现象,监管面广量大,人力存在不足。

三、2024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2024年,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将围绕“如皋争先进、南通争第一、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目标定位,紧扣“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锚定目标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聚焦为民惠民,在提升公共文体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启动安定书院、李渔书店、冒襄纪念馆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市镇图文博场馆功能提升,推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聚焦“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新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质量考核指标,加大市镇村三级公共文体阵地建设,持续办好“雉水之夜”、文旅消费季、阅读推广、文博社教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镇村“4·6”文化活动做大做实、“乐一天”农民文体艺术节全面开花。保障2024年中超主场赛事,举办梦百合世界围棋公开赛等活动。二是进一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有计划地创作、扶持、打造一批弘扬社会主旋律、反映群众心声、展现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备战新一届省“五星工程奖”。组织举办好2024年原创作品大赛,推动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筹备新一届政府文学艺术奖申报、评选工作。推动“一镇一特色”“一校一品”传统文化艺术品牌、特色文化学校建设,打造传统文化艺术团队,提升全市文艺创作人员专业素质。三是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启动文庙、东水关、定慧寺等申报全国文保单位,推进如皋唐宋县衙甬道遗址、掘沟古运盐河如皋段遗址、如皋县委旧址等9处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实施文庙、定慧寺、石庄汤氏宅修缮项目;组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划定新增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实施城墙遗址、中禅寺遗址、古运盐河遗址、徐家桥遗址等考古调查,持续跟踪掘沟古运盐河如皋段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力争将如皋纳入“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四是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利用。以创建“长寿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抓手,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程,积极推动“中国盆景”申报世界非遗项目。推进省级非遗工坊申报评选,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广泛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着力打造非遗研学基地,深入推进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聚焦品牌打造,在激发体育发展活力上下功夫。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市奥体中心支云足球主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更新健身路径100套、篮球架40副。支持各体育社团开展专项运动比赛,鼓励各社团外出参加比赛。重点加强体育社团管理,进一步推动社团“创A”,指导各社团开展年检工作。二是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持续保障2024年中超主场赛事,举办梦百合世界围棋公开赛、元旦健步行、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系列活动,办好皮划艇竞逐赛、老年人体育节等赛事、如皋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如皋业余足球联赛等。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持续推进“5621”项目布局,开展“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建设,推进“县队校办”“县队俱乐部办”,突出投掷、游泳、中长跑等优势项目建设,积极组队参加省、市青少年体育比赛。

(三)聚焦深度融合,在推进全域旅游创建上下功夫。一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古城文化核心区提档升级,整合提升水绘园、东大街、集贤里等文旅资源,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打造古城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长青沙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方大集团文旅项目洽谈进程,争取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指导金鼎旅游休闲街区对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推进平园池荷香民俗园对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二是持续加强品牌创建。推进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盆景大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富业态、高效运营,确保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推进江安镇“江苏红军小镇”争创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培育1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2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三是不断强化宣传推介。持续推进7项历史文化课题研究,力争胡瑗、古运盐河、长寿文化等课题组形成阶段性成果。举办第十二届文化旅游节,加大如皋文旅资源推介力度,持续扩大“长寿之乡·诗意小城”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聚焦稳中求进,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一是锚定工作任务目标。围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和劳动工资总额增幅等指标不断争先进位、全面跻身南通第一方阵目标,着力推动南通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新增规上文化产业企业不少于30家,文体娱乐业企业不少于15家。二是强化考核激励作用。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考核体系,加大服务业、数字文化等短板指标考核权重,促进相关产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用好用活《如皋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办法》,助推文化产业做优做强。三是加大招引培育力度。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注重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引领全市文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突出招商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项目,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四是激发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如皋资源,引导和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科技、工业等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借助支云足球主场契机,策划文旅活动,促进文旅消费,拉动“夜经济”,助推文旅消费全面复苏。

(五)聚焦高效监管,在全面优化市场环境上下功夫。一是在市场监管方面求创新。深化“万事好通,如意文旅”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内涵,简化文体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核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强化剧本娱乐、电竞酒店等新业态监管,完善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红黑”名单精细化管理,加强失信单位监督检查。深化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培育1家南通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不定期开展广播电视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全年播出零事故。二是在综合执法方面见成效。严格落实“双随机”工作,深入开展无证经营、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养老诈骗、侵害未成年人和违规收费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净化市场环境。高度关注剧本杀、密室逃脱、网络出版等新兴行业发展态势,推进扫黄打非常态化,积极开展“清源”“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为法治环境营造和行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在安全监管方面出实招。积极开展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市创建,持续深化“告知承诺、责任清单、典型示范、分级复核、量化评估、考核问责”6项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隐患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四个化”举措落实,持续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巩固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成果,坚持“四个清、五个化”工作标准不动摇,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提升行业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