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人社局
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来源: 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5-08-01 15:12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来,市人社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标任务按序时完成,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全力服务企业稳岗扩岗。

一是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按照“重点企业,重点服务”工作要求,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线下组织“春风行动”及各类招聘活动共计75场次,累计为2400余家次企业提供就业服务,发布岗位信息达2.5万次,“直播带岗”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9.5万人次,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9000人,首次来如就业6300人。组织24家企业赴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13场,提供岗位信息3151个;新建四川广元、陕西凤县、贵州安顺、新疆伊犁8个劳务合作基地,贵州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个技能人才招引合作基地。二是积极落实稳岗惠企政策。发放企业人才生活津补贴3725万元,企业引才奖励130万元;发放企业社保补贴56.95万元;一次性扩岗补助144.3万元;发放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补贴74万元。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富民创业贷款450万元;富民创业贷款贴息3.16万元;新增县级创业孵化基地3个,新增入驻创业实体246个。四是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服。新建南通市“家门口”标准化就业服务站1个;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五类重大群体实现就业16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402.41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082.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6876.72万元、代缴医疗1709.55万元。

(二)织密惠民利民保障网。

一是高质量推进“居转企”扩面工作。预计发放居转企灵活就业参保补助、延长缴费期生活补助费等累计118万元;加强与南通市局对接,摸清全市扩面对象底数。二是全面落实各项社保待遇。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城乡居保实际参保规模保持南通第一,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对全市90周岁以上高龄企退人员、特困企退人员等开展新春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30.75万元。三是全面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坚持实施网上监管,联合公安、民政、司法、卫健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加大冒领和重复领取查处力度,清理回收基金48.76万元。

(三)人才工作创新突破。

一是成功创建技师学院。6月20日,如皋技师学院获省政府批复设立,为人才培育再添新平台。技师学院综合大楼招标成功,正在公示;精密加工、生物化工(发酵方向)两个专业成功申报,已完成招生;中德联合职业培训项目一期培训圆满完成。二是全方位开展校园招聘。组织赴南京、扬州、镇江等地35场春季校园招聘会,其中211高校5所,校招规模同比扩大62%,服务企业250余家次,提供就业岗位5536个,服务求职者2.5万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640人;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市集”高校行、人才政策巡回宣讲会等活动,组建如皋学子交流群会员近3万人。上半年全市引进高校毕业生2716名,其中名校优生163人。三是提升人才引育层次。新引进国内外优秀全职引进博士4名;推荐斯堪尼亚徐梦凯博士申报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协助双钱轮胎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名;协助人民医院申请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调指导斯堪尼亚和神马电力接受3个清华在读博士参与暑期实践项目。

(四)人事考试工作安全高效。

平稳有序做好人事招聘工作,上半年组织我市事业单位2025年公开招聘、教育系统、卫健系统等事业单位人事招聘162人,序时推进中。组织8次各类人事考试,安全率100%;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素质提升培训115人次;布置并核批了全市事业单位1.55万人2024年度年初业务;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工作。

(五)构建稳定和谐劳动关系。

新增劳务派遣经营许可单位28家,审批许可不定时工时制和综合工时制企业36家,集体合同合法性审查51家;扎实推进治理欠薪,受理投诉举报、各类欠薪线索2356件,按期结案率100%;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95件,当期受理案件办结321件;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平台预警提示,核查处置预警信息3条。

(六)优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多举措推进网办注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网办率,上半年网办业务7万余件。积极探索推进人社服务“就近办”,协同如皋农商行累计建设62个社保业务“就近办”网点,融合多项线上公共服务渠道,创新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完善线上办理渠道为三代社保卡换发和“一卡通”应用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逐步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累计发行(含换发)三代社保卡83.36万张;我市电子社保卡签发110.1万人,人口覆盖率为89.7%;12333接听满意率99.61%。

二、存在问题

一是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就业领域面临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企业“智改数转”对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就业难”与“招工难”相互交织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下降较多。二是社保扩面难度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险人数增量收窄,同时受缴费重、现行政策等因素制约,群众转保积极性不高。三是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新业态发展迅速,大量非标准劳动关系涌现,劳资矛盾因素增多,呈现出复杂化、群体化的新特点。

三、下一步打算

(一)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一是对标对表抓实就业。根据南通对“每万名就业人口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标要求,科学制定工作举措,不断做强总量、优化结构。二是全力服务企业用工。充分发挥服务专班作用,建立“一企一策”“派单制”“问题清单制”管理,按需提供服务;创新“直播带岗”模式,用好“如皋智聘”、“就在如皋”等平台,打造“皋就”服务品牌;加强劳务基地建设,组织优质企业赴外招聘。三是赋能载体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体,深入推进“家门口”标准化就业服务站建设。四是聚焦各类重点群体。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新增一批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培育优秀创业项目,扶持自主创业。

(二)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

一是深化职工保险扩面。严格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组织业务攻关;不断升级“暖心居保”品牌建设。二是推动社保参保量质并进。进一步加快全民参保登记成果转化应用,充分运用“江苏人社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数据找人”功能,通过数据比对,精准锁定灵活就业人员、中断缴费人员等未参保或参保不全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工作。三是推动基金安全平稳运行。依托省人社信息一体化平台,实时通过大数据检测基金运行情况,持续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提升网上监管有效性,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常态化基金运行预测、预警机制。

(三)聚力建设人才发展高地。

一是加快招引高端人才。充分利用省、市人才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主动对接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邀请海内外博士揭榜应征解决企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东南大学建立引才工作站、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荐斯堪尼亚申报省双创博士。二是搭建多维度招引平台。主动对接省人社厅争取名额,牵线主功能区参加留创留交活动,力促优秀科创项目和人才落地;对接省内外高校,组织校园招聘、暑期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学习看家乡等活动;依托于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研发能力。三是全力培养技能人才。依托技师学院平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在做大做强霖鼎、森松、汤臣、百林科四个产业学院基础上,谋划新增“康瑞”产业学院;做好新增超精密加工、生物化工(发酵方向)2个专业,初步形成产业导向、资源集聚、错位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体系;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与常州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深化学科共建,与德国莱茵美茵大学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与扬州技师学院合作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四是实施数字、乡土人才攻坚。聚焦数字经济事业发展,开展数字经济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支持乡土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技艺技能大赛等。五是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公开招聘备案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进一步规范编外人员使用。

(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加大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持续开展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专项行动,拓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供给渠道,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化解,提升联合调处中心多元化解质效。二是持续抓好治理欠薪工作。依托预警平台深入推进嵌入式用工治理,督促、指导镇区加大欠薪排查化解力度;配合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用工实名管理和工资支付,推进工资“月结月清”。三是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秩序。加强检查监管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在非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或超比例使用劳务派遣,以职介、外包、承揽等名义违规开展劳务派遣等问题,使劳务派遣用工规范有序。

(五)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协同构建“高效人社”。持续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 “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推进社银合作“就近办”和社保服务“一码十办”。二是共建共享“智慧人社”。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用好回流数据,对业务经办等实时运行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打造智慧“人社大脑”。三是持续打造“法治人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做好营商环境、双随机、一公开、公共信用、放管服、市域治理等工作;扎口管理行政案件应复和应诉工作,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加强窗口放管服工作,规范做好信访、12345热线答复,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