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大局。切实稳定市场主体,广开就业门路,稳住就业容量。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建立应急状态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准确评估就业形势变化和风险隐患。二是多措并举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大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继续稳固劳务基地建设,强化就业信息精准推动,提升市场匹配效率。三是大力推动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突出培训稳岗功能,按序时推进技师学院创建工作,为强产业链、“智改数转”提供更多技能人才支撑。四是聚焦重点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攻坚行动。五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落实一次性创业、场地租金、担保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不断激发创业活力。
(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保政策体系。进一步巩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果,平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试点期间个人缴费衔接工作。落实《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等规定,不断完善本地征地保障政策。二是深化职工保险扩面。加快全民参保登记成果转化应用,聚焦居民养老保险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三是合理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城乡居保待遇确定机制和合理调整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四是加强社保基金监督。持续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提升网上监管有效性,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三)强化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一是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战略人才。依托省创新创业平台,邀请一批海内外人才揭榜应征,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力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引进一批数字人才。加快青年人口集聚,助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二是聚焦高能级载体平台,提供个性化支持。整合各类资源平台,深化与头部公司合作,就紧缺人才引进、人才金融服务等方面达成合作框架。加强与科创投对接,推进上海高端人才来如工作事宜。进一步完善如皋智聘平台建设,提升人才线上服务质效。三是聚焦高匹配度人才供给,推动产才融合发展。落实企业人才政策服务专员制度,针对性地为企业招才引智。高质量培养技能人才,压实技工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责任,稳步扩大培训规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高质量办好各类技能大赛。
(四)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按照省市部署,研究制定基层事业单位岗位定向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推进职称工作改革,推进企业自主评价机制建设。二是提升人事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表彰工作。依法规范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确保人事考试安全。加强考务精细化管理和风险管控,确保考试安全率100%。
(五)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加强劳动关系协商协调。贯彻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管理,开展劳务派遣专项治理。二是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妥善化解各类劳资矛盾;打造专业化仲裁员队伍,提高仲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数字仲裁庭”“智慧仲裁院”建设,依法规范办案。三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深入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和用人单位根治欠薪专项整治。不断完善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功能,着力打造市场主体负责、政府部门监管、属地排查化解、整体联动的一体化治欠模式。
(六)全面提升人社服务效能。一是深入推进“智慧人社”建设。深化劳有所得“标准化”建设、“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减证便民、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免证明服务事项改革,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不见面”智慧服务,努力推进更多“一件事”人社服务。二是深入推进“满意人社”建设。严格落实领导窗口值班制度,加强日常评比考核和监督检查,促进窗口服务业务办理高效。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深入推进“法治人社”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系统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密切关注和防范新的风险点,动态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坚决防止出现极端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加强舆情监测和政策宣传引导,推进政务公开,回应群众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