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暖阳下,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造船基地内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两艘为挪威客户建造的载重散货船正同时进行组装调试,数十米高的龙门吊来回穿梭,万吨级船体分段在工人的精准焊接中逐渐成形。
2025年1月,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因合同条款理解偏差误将一艘出口散货船的价格高报了3200万美元,导致出口退税申报金额虚增420万元,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可能面临货值10%以上的罚款。
“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如皋海关寻求帮助,关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主动披露政策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流程。”企业关务经理顾建勋回忆,在如皋海关的指导下,企业通过“互联网+海关”平台迅速提交了包含合同、财务凭证、价格构成说明的完整材料,并同步申请加急处理。
如皋海关收到申请后,立即启动“一企一策”机制,组建由监管、关税、稽查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实地对企业生产记录、成本核算台账、报关单进行交叉比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了材料审核、跨部门会签、政策适用评估、报关单修改等流程。“这比规定的办理时限缩短了80%。”如皋海关监管二科科长濮亚峰表示。通过“主动披露”机制,企业无需承担罚款和滞纳金,信用等级也未受影响。
“海关的高效服务让我们避免了400余万元的行政处罚,更保住了企业信用,这对我们抓住行情火热的国际船舶市场机遇至关重要!”顾建勋感慨道,“如今订单排到了2026年,我们的‘如皋造’船舶正加速驶向全球!”这家民营造船企业“劈波斩浪”的发展势头是如皋船舶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民营船舶制造成为如皋市外贸出口的一大增长点,据获悉,一季度如皋口岸已有13艘新船顺利“出海”,以散货船、液货船为主,货值7.3亿元,同比增长7.6倍,创近三年来同期船舶出口货值新高。
近年来,如皋海关始终坚持“通堵点、解难点”,全力支持辖区内民营船企发展提质增效。通过深化对民营船企的专项扶持,就通关便利、自贸协定享惠等内容开展专题政策辅导5次,全力支持5家民营造船厂对外项目承接;聚焦新造船物料供应堵点,打造船供润滑油可视化监管平台,完善供油地、受油地海关监管协同,推动供船作业时长压缩40%;强化加工贸易政策红利释放,对2家船企暂免征收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担保,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逾400万元。
如今,如皋市造船产业集群已形成从钢板加工到整船交付的完整链条。下一步,如皋海关将持续优化监管服务,落细落实支持民营船企发展措施,不断优化口岸通关能力和水平,保障船舶生产原料有序稳定供应,以“有求必应”的服务力护航“如皋智造”船舶加速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