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市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经济转型期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地区流动人口包括流进人口和流出人口。我市劳动力输出规模较大,是人口净流出地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而常住外来人口也有较大增长。我们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结合典型调查对我市流动人口的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研究。 一、我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人口流动规模大,范围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人口流出大于流进且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户籍人口为140.8852万人,常住人口(指在本地居留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6.7066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常住外来人口7.2938万人,(其中户口在如皋市的36550人,本省其他县市人口13771人,省外人口22617人)。因此,我市净流出人口为14.1786万人。抵扣从如皋市外流入的常住人口36388人,我市外出市外常住人口总数达17.8174万人,占户籍人口数的12.65%。从人口性别比看,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00.06(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女为100),而常住人口性别比为91.16,其中20~24年龄段为89.3;25~29岁为81.99;30~34岁为80.67;35~39岁为73.9;40~44岁为81.8;45~49岁为87.28;说明我市大量男性人口常年外出且以青壮年为主,尤其35~39年龄段表现更为特出。 (2)外来常住人口增速加快。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五普”)相比,在外来常住人口中,户籍在如皋市外的达36388人,比“五普”增长63.75%。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是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推动的。十年来如皋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为外来人员提供了生存立足的机会。在外来人口中,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等就业原因前来如皋的占36.74%。 (3)外来常住人口以“新生代”为主。外来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显著“工作倾向”特征。最集中分布年龄段是15~29岁,有30581人,占总数的41.93%;其次是30~44岁年龄段,有21998人,占总数的30.16%。两者合计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09%。外来常住人口初中文化占比最高。外来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有10.36%,初中文化程度比重44.02%,高中学历26.01%。这反映出外来常住人口以从事加工工业及商贸餐饮业劳动密集的结构特征。 (4)外来常住人口来自安徽贵州最多。外来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的22617人,占到31.01%,遍及内地各个省份,其中以贫穷落后地区较多。户籍来自安徽的4859人,占来自省外常住人口总数的21.48%;来自贵州的3260人,占14.41%;来自河南的2241人,来自四川的1539人,来自湖北的1330人,来自河南的1142人,来自山东的1100人。 (5)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保持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文化、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市少数民族人口在2000年前有一个大的增长后,在近十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34个少数民族,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当。全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86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0.226%。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共减少30人。而1990年的“四普”我市有22个少数民族,共229人。少数民族人口中,人数排在前面的是苗族833人、土家族393人、侗族272人、彝族202人、布依族144人、白族143人、壮族121人、回族119人,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7.84%。少数民族人口以女性为主,大都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通婚迁移为主。这一方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同时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6)外出人口主要分布于苏中苏南。我市是有名的建筑之乡,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外出人口中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为主。典型调查显示,分别占外出劳动力的24.2%和19.4%。从转移外出的地区分布看,以苏中、苏南为主,分别占27.6%,20.3%;而出省打工的占43%。从年龄结构及性别看,中青年男性比例较高,占到69%,这从我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也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受教育程度看,外出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程度中70.7%,高中占12.9%,小学占14.1%。从社会保障情况看,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外出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总数的42.8%,不到一半。 二、人口流动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量劳动力输出以及外来人口的流入给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外来人口促进了我市经济繁荣,提升了经济活力。一是以外来劳动力为主的大量生产要素流入增强了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利于生产经营成本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二是外来投资者、经营者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竞争强度,有利于促进强化管理和技术进步。三是不少外来劳动者不怕苦脏累,愿意从事本地人不太乐意从事的工作,这种拾遗补缺有效弥补了一些行业的就业缺口,使得这些行业能够避免萎缩继续发展。 (2)外出人口缓解了我市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外出人口为经济更为发达地区贡献了大量劳动力。我市10多万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为苏南发达地区、省外大中城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从而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解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3)外出人口带动了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经过几年的务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办企业,带动了一方脱贫致富,也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每年全市建筑业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据测算,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占到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左右。 (4)外出人口提高了我市人口整体素质。农民进厂进城外出就业,使他们大开了眼界,既学了技术,同时又接受了市场经济和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一方面,学习和接受工厂教给他们的种种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和适应工厂的各项制度,养成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法律意识等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天生孕育的自由、平等、竞争和法治等民主意识,催生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开放、效率、民主的理念。他们回到家乡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了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为促进乡村文明和农村民主管理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5)外出人口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并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调动了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此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 三、人口流动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随着人口的相对频繁流动,也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大了社会管理成本。流动人口犯罪率高,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必然要增加社会治安管理成本。同时外来人口也会带来其它方面社会管理成本的增加,如社区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以及就业帮扶、最低社会保障、邻里纠纷调解、乃至失足帮教等等。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归属感弱、责任意识淡薄,如何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如何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管理,如何平衡外来人口与户籍居民的利益关系,都有待社区管理与时俱进。而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也提出了更高的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合作的要求。 (2)增加了劳务市场管理压力。面对我市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劳务市场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组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劳动力以自发为主向外转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职业稳定性差,就业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大部分是自发式的传帮带的形式,缺乏应有的劳动力市场管理组织,容易形成农村劳动力很难针对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机会,也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外出人员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他们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缺少中介组织介绍,农村劳动力流动容易形成“盲流”,给劳动力管理以及社会治安等诸方面造成困难。 (3)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制度环境尚待完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流动和组合体制尚未成熟。劳动力在国民经济行业和地域上的合理配置还不能得到真正有效实现。虽然目前的户籍制度已不再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但是还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种隐性歧视政策:如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卫生保健、子女就学入托、权益保障等。 (4)人才的引进上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对人才的认识不够。全市上下“人才强市”、“人才强企”氛围不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政策不够系统、不够配套。引进的优惠政策不少,培养、留得住人才的有关机制不强,致现有人才有失落感,体现不了政策对人才的关爱。三是企业引进人才意识不强。部分企业产品的档次相对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企业不需要人才,再加上产品的长期不更新换代,又没有自己的产品科技研发中心,根本就不需要人才。四是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家族式”管理模式比较严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我市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导致一些管理型人才无法真正上任。五是人才待遇不高。对引进的人才的待遇无持续性,与苏锡常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市人才流出的低于引进的,主要表现在每年外出读书的大学生真正回乡就业的不足三分之一。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生9819人,职业高中高三毕业生3868人,以70%大学录取率推算,就有9580人外出如皋读大学;大学毕业后以30%回如皋就业推算,每年就有5700多大学学历的人才流出,而外地大学生选择来如皋就业的肯定要远远少于这个数。 四、引导人口和谐流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是人口净流出大市,人口流出保持着男性居多、青壮年为主、主要以经济性流动等主要特征。因此,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改善人口流动的必然选择。 (1)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定期在全市组织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摸清我市劳动力现状,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随时监测并调配劳动力资源。加强对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凭证管理制度以及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加强基层劳动就业部门建设,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2)狠抓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对新生劳动力(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要继续实行技工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逐步推行免费的中职教育,促进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结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二次创业教育和转岗培训;对农业必需劳动力,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止因劳动力转移出现农村空心化。整合现有分散在教育、劳动等各个部门的培训资源,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加强就业培训载体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为主阵地,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财政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创新政府投入方式,试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 (3)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一个地区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发展进程,就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镇化发展过程,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还有差距,城镇化的推进尚有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实施城镇化战略对于我市工业化健康快速发展,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好小城镇建设与工业企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进一步优化配置我市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工业园区为就业载体,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强化组织工作,将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情况作为转移工业园的重要考核指标,对吸纳本地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和园区给予一定的奖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4)努力增加公共产品供应,以合理待遇改善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状况。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实行同权同责,是和谐社会构建目标所要求的。进一步改善外来人口待遇可以考虑以增加公共产品供应为抓手,如在义务教育基本享有平等待遇的基础上,尽快推进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走向同等待遇;改善外来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的全覆盖。 (5)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科学管理模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探索解决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管理的问题。在设置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第三方组织关系及社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要很好考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社区人口构成,注意组成人员、工作人员的代表性,以及在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中的威信。在社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的民主权利,激发所有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民主意识。 (6)以优良环境吸引高端人口。人才流动的基本动力是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包括科学家的研究创新条件,企业家的创业经营条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对人才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要吸引足够多的“高端人口”,尤其是要引进更多的研究型、领军型高端人才,必须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条件、提高人才物质待遇、减轻人才压力负担、提升如皋城市形象、改善如皋社会氛围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明显进展。 (7)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管理。因婚进入我市的少数民族妇女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长,她们劳动技能不高,缺乏致富门路,需要加大对她们的就业扶持力度。针对一些外来少数民族人员在城镇流动经商,由于经营条件和市场管理的一些问题,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事端,影响安定团结。要加大少数民族扶贫工作的力度,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