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25972/2025-01173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通知
发布机构: 市政府 文号: 皋政发〔2025〕17号
成文日期: 2025-06-23 发布日期: 2025-07-03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市政府关于印发《如皋市“增强城市引力 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如皋市“增强城市引力 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来源: 市政府 发布时间:2025-07-03 15:05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如皋市“增强城市引力 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如皋市人民政府

2025年6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如皋市“增强城市引力 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方案(2025~2030年)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康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为促进我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通过“产业聚人、政策引人、服务留人”三大路径,大力开展人口集聚专项行动,打造“令人向往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就业城市”,保持如皋城市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1.总量目标:全市人口净流入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净增不少于5000人,其中三大主功能区常住人口年均净增不少于8000人。力争到203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超过125万人。

2.结构目标:全市人口结构呈现持续优化走势。到203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年轻人口(18-40岁)年均净增不少于3500人,占每年人口净增数的70%。

3.就业目标:全市就业人口呈现逐年较快递增态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不少于10000人,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到2030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0人。

2030年:形成人口集聚长效机制,打造长三角县域人口集聚高地。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产业聚能升级工程,构筑就业扩容新高地

1.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链主”、“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至2030年末,新增单项冠军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注重引进具有较高成长性和竞争力的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推动金鹰产业园、斯堪尼亚、霖鼎光学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早日达产达效。至2030年末,新增引进重点项目300个,其中,重特大内、外资项目20个。推进企业上市,增强资本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至2030年末,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5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政府办(金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各镇<区、街道>)

2.推进现代服务业品质跃升。以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等重点行业。至2030年末,全市新增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80家。依托软件园等相关产业园区及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数字创意等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业,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激励存量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增加员工数量。其中,软件园每年导入新就业青年不少于1000人。不断丰富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新零售,扩大便利性商业设施布局。推动传统老字号产品与年轻潮流互动融合,助力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等多样化发展。持续打造品牌赛事,推动赛事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文体广旅局、团市委,各镇<区、街道>)

3.加快特色化乡村振兴进程。深耕“花木盆景+三黑三白”主导产业,持续激发富硒认证、“苏·皋长寿”区域公共品牌等乘数效应,加快与中高端市场的合作对接,用好市电商产业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红经济”等多元业态,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片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至2030年末,新增培育高素质“新农人”3000人以上。招引培育一批经营状况好、发展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形成“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的双轮驱动格局,有效提升乡村经济密度和人口粘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各镇<区、街道>)

(二)实施青年人才赋能工程,激活青年发展强磁场

4.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加强“皋就”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建设,构建外地人力资源招引平台,统筹全市企业用工来源密集地,每年针对性开发新的劳务协作基地2-3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学校专业能力建设,围绕重点企业和产业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育急需的产业人才。构建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至2030年末,每年开展技能培训200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35000人以上。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包括“学子归巢”、“引凤来巢”等专项行动,每年开展招聘不少于50场次,其中“双一流”高校如皋招聘日巡回招聘不少于10场次,线上发布、推送高校招聘信息不少于100条。鼓励企业多渠道自主招聘高校毕业生。年新增高校毕业生5000人以上,至2030年末,新增高校毕业生不少于30000人。持续培育优质创业项目,落实富民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及贴息和各类创业补贴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财政局,各镇<区、街道>)

5.落实青年人才激励政策。优化完善“雉水英才”引进计划评价机制,探索制定“人才新政3.0版”,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需求,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和支持体系。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程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高效兑现各项人才政策,按照省、南通以及我市相关人才政策规定,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给予扶持和补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各镇<区、街道>)

6.打造青年活力创新城市。借鉴成都“场景营城”理念,在拾锦里休闲街区等项目中融入非遗体验、夜间经济等元素,形成“看球+餐饮+住宿”的消费闭环。对中交美庐城商业街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欧洲风情BLOCK街区。突出港产城融合,发挥长江镇紧靠苏南、紧邻南通城区优势,积极与苏南、南通商圈协同发展,统筹抓好文峰商贸核心商圈、大梦想城等商业布局。至2030年末,实现镇(区、街道)功能设施配套商贸中心建成全覆盖。聚焦在如工作的青年群体,搭建相互认识、发展友谊的平台。加大对优秀文艺社团的支持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活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充分吸纳新市民参与公共文体活动。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开通预约式区域公交,弥补常规公交通达范围有限、线路设置单一的不足,鼓励交服公司与大型园区合作,开通通勤定制班线,满足青年群体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团市委、市文体广旅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街道>)

(三)实施安居品质提升工程,构建宜居宜业新典范

7.健全住房保障供给体系。构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保障新就业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产业园区周边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序推进我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吸引外来人员在如置业。加大购房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完善市场购房补贴政策,进一步放宽优惠群体。至2030年末,新增保障性住房3500套(间)。(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镇<区、街道>)

8.提升人才安居服务品质。探索出台《如皋市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实施办法》,对来如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在购买商品房、共有产权房、租赁房屋、短期临时住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安居服务。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人才公寓提档升级,加快青年人才公寓国际社区建设,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强化文娱、休闲、商圈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吃住娱购”全覆盖保障服务,在主功能区探索打造高标准人才社区。(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街道>)

(四)实施教育强市筑基工程,建设优质均衡样板区

9.强化全阶优质教育供给。聚焦教育品牌打造,在优质均衡、办学品质、育人质量等方面建设一批领航项目,全学段打造一批办学品质高、群众口碑好的全国知名学校,培育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办学质量差距,保持中考、高考等成绩持续领跑优势,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全省持续领先。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打造长三角高端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放大“教育如皋”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资金、产业等要素向如皋集聚,吸引更多人口来如皋入学、就业、创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镇<区、街道>)

10.健全新市民子女就学保障。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措施,优化调整本市外来务工人口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根据生源分布与学校规模布局,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就读,确保应入尽入,充分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至2030年末,计划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1个,新增学位600个。(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各镇<区、街道>)

(五)实施民生福祉提质工程,织密民生保障服务网

11.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深入推进“健康如皋”建设,以“强县域、强基层”为目标、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卫生健康需求。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推进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提升医保待遇享受的便捷度。做好外来人口医保参保工作,畅通外来人口的参保登记,推动用人单位为外来人员做好参保缴费工作。充分发挥“15分钟医保服务圈”作用,进一步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加强政策宣传,让全体市民充分了解并享受医保政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各镇<区、街道>)

12.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政策宣传,推动生育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稳妥实施补贴制度,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落实优化后的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生育休假等制度,保障生育妇女休假合法权益。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场地或设施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推进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建设,定期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统筹配置育幼服务资源,支持幼儿园资源向下延伸,办好南通市“民生实事项目”,落实35所幼儿园为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2025年末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至2030年末千人口托位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妇联,各镇<区、街道>)

13.构建老年康养服务体系。全力打响“苏适养老皋地”养老服务品牌,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高质量运行机制,着力打造高端有选择、中端有供给、兜底有保障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整合文旅和康养资源,规划“医疗护理+康复锻炼+旅游+文化+养生”的产业链,打造多维度的特色旅居养老服务。加大医养康养资金投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机构运行、人才岗位及入住养老机构照护等补贴制度,推动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提质增效。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扩建,至2030年末,每年实施改扩建助餐点不少于3家。推动养老机构提升护理型床位设置比例和康复护理水平,2030年末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达78%以上。(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镇<区、街道>)

三、保障措施

强化跨部门协作联动,通过定期调度推进资源整合,打造区域性人口虹吸高地;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聚焦住房保障、教育供给、就业支持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提升公共服务吸引力,精准引导人口梯度导入;加强宣传引导,拓宽社会各界参与人口集聚工作的路径,动员、鼓励、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各界群众,合力推进人口集聚工作,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解读:《市政府关于印发<如皋市“增强城市引力 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政策解读

皋政发〔2025〕17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