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问政>民意征集
  • 征集主题:

    公开征求《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 征集时间:

    2021年12月07日 - 2021年12月21日

  • 征集单位:

    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征求《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南通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通农发〔2020〕7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皋政传发〔2020〕53号)文件要求,我局牵头编制了《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建议。

附件 《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7日

《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21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一)保障粮食生产稳定

(二)落实“菜篮子”工程

(三)壮大地方特色产业

第二节 夯实农业产能基础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三)优化各类农业发展载体

(四)提升农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节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

(二)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

(三)助力农产品网络营销

第四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二)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第五节 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推动多种形式产业融合

(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六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创新推进新型合作农场生产经营方式

(四)发挥农业产业联盟作用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有序推进农村现代化 26

第一节 优化城乡一体空间结构

(一)优化城乡布局结构

(二)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三)统筹乡村发展空间

第二节 打造美丽宜居如意田园村庄

(一)分类指导村庄建设

(二)保护开发传统村庄

(三)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四)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第三节 形成水韵乡村生态特色

(一)加强乡村水环境治理

(二)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三)打造水韵乡村文化标识

第四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一)推进乡村住房更新改造

(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第五节 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

(一)畅通农村交通物流设施

(二)升级农村能源供给设施

(三)同步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四)夯实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设施

(五)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

第五章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扎实推进农民现代化

第一节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

(二)完善农民创业致富平台

(三)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第二节 壮大集体经济综合实力

(一)拓展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二)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三)持续推进“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

第三节 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能力

(一)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

(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三)完善村民自我管理机制

第四节 提升农民精神面貌

(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二)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三)倡导健康文明风尚

第五节 加速推进农民职业化

(一)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二)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育

(三)实施职业农民政策扶持

第六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三)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第六章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  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9

第一节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积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五)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二节 加强乡村发展要素支持

(一)加大农村发展投入保障

(二)确保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

(三)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第三节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

(二)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三)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第四节 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七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第四节 严格监测考核

 


前  言

“十四五”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如皋现代化的成效。

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通市“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衔接《如皋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部署要求,编制《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本规划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围绕“十四五”如皋市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对如皋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系统性总体设计和阶段性谋划,明确到2025年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健全政策措施,确保如皋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南通各县(市、区)前列。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本规划是未来一个时期有序推进如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各镇(区、街道)、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和办法细则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如皋市必须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为奋力谱写如皋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如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不断跨越。粮食产能不断加强。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6000亩左右。花木盆景转型不断加快。全面推动苗木基地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和盆景产业标准化、小微化、外向化、产业化发展。特色蔬菜基地稳步推进。全市现有果蔬基地面积25万亩,总产量超过100万吨;规模以上果蔬基地183个、面积3.36万亩。建成万亩省级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8个。养殖业区域布局不断调整优化。积极应对新形势畜牧业发展新常态,推动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以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与技术推广应用、畜禽养殖布局优化等为重点,助推全市畜牧业减量升级。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稳居南通之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高标准农田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达到71.49万亩。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坚持把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主体、新载体,不断加大引导和培育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推进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93家。发展全托管服务组织611家,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68.5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58.3%。建设数量和服务面积均列南通市首位。加快“三个全覆盖”现代农业试点镇村建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成新型合作农场52个。

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强村富民步伐加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5250户、30781人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32家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出列。所有村(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0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数达131个。强村加油站创新举措在南通面上推广,小马桥加油站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百企联百村”行动落实联建项目193个。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9元,增长7.7%,增幅高出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

四是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高质量通过省级销号验收,考核排名南通第一。“如皋长寿之乡康寿之旅”美丽乡村游入选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全国推介名录。江海荷香创意园、花名堂园艺中心等7家农园入选省主题创意农园,城北街道野林村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6%,生态健康养殖比重100%。2019年被确定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2020年被确定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08%。长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目标,开创“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文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出“走如意路 往皋处行”如皋农村公路品牌。2018年创成江苏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9年创成江苏省物流示范县,2020年“交邮融合、客货同网”成功入选全国服务品牌试点,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南通市级各类美丽宜居乡村7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5个,平园池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是持续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抓引导做示范,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红网+网格”工程,全面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村(社区)党建标准化做法获评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100%。文明殡葬改革和乱建“土庙”专项整治成效持续巩固,累计清理乱建“土庙”2748座,实现镇级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全覆盖,文明殡改工作获省通报表扬。“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小组自治”和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协商等基层治理工作持续推进。

六是农村各项试验改革纵深推进。获批以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批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有序推进,抵押贷款试点累计发放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208笔、1.96亿元, 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7.6万亩,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户。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网络建设,8家银行积极跟进试点。农村产权交易项目累计1.72万宗,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31.6万亩,总交易额23.76亿元。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实现全覆盖,成交总金额2.1亿元。


第二节 机遇挑战

2021年到2025年,如皋市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来看: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形势短期不容乐观。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国内基本自给是作为人口大国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国家适时提出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用意明显,就是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曲折中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国内形势来看: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关系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改变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带动乡村加快发展,形成城乡共同发展、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良性格局。这将更加有利于如皋市更好更快实施区域城乡融合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从如皋发展来看: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交相辉映,如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必将呈现新的走向和态势。“十三五”期间,如皋市坚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从挑战看,如皋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较突出。在农业现代化上,农业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够充分,产业融合化发展规模还不大,农产品特色还不够明显,农业综合效益和功能提升还面临很多难题;在农村现代化上,村庄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村庄建设缺少规划和特色,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滞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在农民现代化上,移风易俗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提升,农民的职业化进程需要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多元化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在城乡一体化上,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加快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要加大保障力度,农村发展的各项要素保障还需要增强,等等。这些是如皋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奋力谱写如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强富美高”“五个迈上新台阶”“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等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四化”同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做好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的如皋实践。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完善制度设计,细化配套政策,层层落实责任,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规划引领。树立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理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做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与各项规划有效衔接。

坚持农民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融合创新。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是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期,也是如皋市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期。到2025年,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组织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基本形成生态美丽、宜居宜业、地方特色凸显的如意田园乡村新风貌,基本形成文明淳朴、治理有序、职业素养高的现代农民新群体,基本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新格局。

如皋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到2025年,主要目标如下:

农业高质高效形成特色。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化、数字化、设施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总产稳定在67万吨以上,建成万亩省级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8个。生猪饲养量保持在120万头左右。

乡村宜居宜业充满活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构建水韵乡村生态特色,建设美丽如意田园乡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0个、特色田园乡村5个。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6个、先进村35个。

农民富裕富足具有素养。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物质更加富有、精神更加富足、生活更加美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500元以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工程,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 2000人。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人才、科技、资金等先进要素向乡村良性流动,“百企联百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到2022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建立。到2025年,全面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



表1:如皋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责任或数据

来源部门

核心指标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13.49

>13.4

约束性

农业农村局

2

肉类总产重

万吨

7.9

>9.2

预期性

农业农村局

3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

%

47.89

65

预期性

农业农村局

4

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71.6

101.1

约束性

农业农村局

5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5.1

7.58

预期性

统计局

6

省级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46

>200

预期性

农业农村局

7

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

%

40

预期性

水利局

8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万元

>50

>75

约束性

农业农村局、调查队

导向性指标

9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

%

98

>98

约束性

农业农村局

10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

65

70

预期性

农业农村局

11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80

90

预期性

农业农村局

12

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70

72

预期性

文明办

1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省定最低标准年增幅

%

8

8

约束性

人社局

14

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

%

75

95

预期性

住建局

15

县乡公交直通建设水平

%

100

100

预期性

交通运输局

16

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

%

91

>95

预期性

住建局

生态环境局

17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覆盖率

%

60

预期性

住建局

生态环境局

常规监测指标

1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9.6

72

预期性

科技局

1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29.9

29.2

预期性

统计局

20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50

55

预期性

卫健委

21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占比

%

15.9

>16.5

预期性

调查队

2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99

>34500

预期性

调查队

23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82.19

83

预期性

卫健委

展望 2035 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如皋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有效提升,高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章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保障菜篮子品种丰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保障粮食生产稳定

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管护力度,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好农业灾害预警。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着力打造东部绿色稻米优化发展区。到202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7万吨以上,永久性水稻基地面积不少于60万亩,其中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


(二)落实“菜篮子”工程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推进蔬菜优势产区和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建成万亩省级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8个。切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推进优质畜牧产业转型加快,全市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20万头和3000万只,规模养殖占比达90%和95%。壮大优质果蔬产业规模发展,至2025年全市果蔬基地面积达52万亩,总量超过130万吨。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业,到2025年,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占比达70%。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三)壮大地方特色产业

构建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黑塌菜、黑鱼、黑猪及优质大米、白萝卜、白蒲黄芽菜)等如皋地方特色产业格局,形成区域农产品的供给特色,重点推动花木盆景、黑塌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强花木盆景产业,大力发展微型盆景、盆栽草本、木本苗木以及花卉等花木盆景,加快建设一批高档花卉、苗木、盆景等研发基地,加快花木产业专业镇、特色镇、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做大“花木盆景+旅游+文创”文章,探索发展“花海经济”。加快黑塌菜原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力争打造200亩以上规模黑鱼标准化养殖园区10个,到2025年,黑鱼产业规模达50亿元。推进黑猪生态养殖,强化东串猪的推广与应用。推进白萝卜和白蒲黄芽菜产业,建设白萝卜百亩示范生产区2~5个。做好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的筛选鉴定和开发利用。

专栏1  特色农业重点项目

黑鱼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总用地60亩,一期新建黑鱼加工车间及配套用房约5.6万平方米;二期建设科研中心、大型冻品冷藏库、产品分拣配送中心、食品(黑鱼)精深加工车间等,打造黑鱼产品物流电商平台。

中国小微盆景集散中心以夏庄村原美树城为核心区,向周边镇、村(社区)四周辐射,总面积5000亩,着力建成最具专业性、规模性、创造性、科技性的一流小微盆景集聚区。


第二节 夯实农业产能基础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水平,提档升级各类农业生产载体,落实农业农村各项安全责任。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按照“高质量建设”的要求,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规划为引领,争创区域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市。加强规范管理,打造一批规模大、生态优、效益高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强化基础设施完善,不断提升物质装备水平。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要求,加强建后管护,不断规范化管理。到202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29.5万亩,建设2个连片规模5万亩以上设施配套齐、生态环境优、综合效益高的示范片,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将达80%以上。


(二)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着力在用工较多、机械较成熟的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积极推广智能化农机装备。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9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60%。引导加大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投入。加快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智慧化转型发展。推进区域链技术在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应用。创新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养殖牧场,发展数字渔场。注重黑塌菜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设智能服务平台。



专栏


2  打造“1+1+4”数字乡村平台


升级改造原有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以顶层设计的方式进行全局规划,以大中台小前台为建设模式,以数据中台为基础核心,以门户网站和轻量化小程序为展现形式,设计多触达的应用矩阵。

整个顶层设计采用“1+1+4”的架构,其中包括“1”套基础云底座;“1”套县域融合支撑平台,包括数据中台、AI中台和区块链平台;“4”个智慧化业务建设方向:打造如皋优质绿色品牌,建设乡村新农人培养体系,建设直播营销基地,结合现有大数据的数据中台,建设农业数字产业一张图。



(三)优化各类农业发展载体



发挥农业园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特色高效园区,培育一批特色园区。将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皋市的核心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打造一批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建设一批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快提升园艺绿色生产水平,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高标准池塘改造力度,提升标准化养殖池塘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和融合园区四园同建,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聚集区和核心区。


专栏3  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依托,围绕业态更好、产业更优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公共设施、中试示范、创新创业等空间布局,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协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创新创业辐射能力全面上台阶上水平。


(四)提升农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任务,持续开展农业、渔业、畜禽屠宰行业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农业生产经营危险房屋排查专项整治,农村机耕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健全预警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力度,加大对各种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严格落实农田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进一步提升农田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依法加强农药管理和安全监管。


第三节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筑牢品牌意识,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的营销市场空间。


(一)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

突出长寿之乡特色,以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品牌孵化行动,抓好农业品牌培育。加大“苏·皋长寿”集体商标,“如皋黑塌菜”省级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玉兔”、“长寿”等知名企业品牌,“蒲塘”等江苏农产品品牌和“如皋大米”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提升“皋”字号品牌形象。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和“苏·皋长寿”品牌,加大如皋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力度,增强如皋品牌影响力,提升如皋品牌美誉度。到2025年,农业农村部(或其他部门)认证的地方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达到10个,江苏农产品品牌名录中的品牌农产品达6个以上。


(二)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

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境外农产品营销窗口。拓宽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渠道,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确保农产品出口创汇持续保持南通第一、全省前列的位置。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力争达到12亿美元。深入推进农业对接服务上海,加大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建设,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上海销售额50亿元。推进提升如皋市与洋县农业对口协作。加大如皋花木等特色产业市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三)助力农产品网络营销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城乡协作的电商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店”建设行动,合力打造以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为龙头、覆盖全市的村级电商综合服务体,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设如皋地方特产馆。到2025年,网上营销主体超10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100万以上的企业达100家,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到100亿元,建成省级“电商村”30个,建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6个。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配套功能,推进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的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通过涉农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省级平台,支持快递企业将业务与益农信息社相整合,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配套。


第四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建立标准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



(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积极建立健全各类标准。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示范引领标准化生产;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农业标准落实到农业生产全过程。


(二)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大力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等技术,构建全产业链的绿色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支持“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降低3%,农药使用量减少3%。大力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规范管理、集中检疫”试点工作。促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合理确定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逐步减少河流、近岸投饵网箱养殖,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推进渔业生产绿色转型。到2025年,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深入巩固江苏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成效,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65%。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积极参与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以及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监测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系统的建站服务,建立集生产、检测、监管和追溯于一体的“一平台三系统”,对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检测的规划定位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检测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效果。建立可追溯示范点,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实现农产品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规模生产主体追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5年,建成和完善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30个,其中省级5个。


第五节 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发掘农业农村的新功能、新价值,延伸全产业链条,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推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打造一批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效益强的“双创”团队企业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5:1。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推动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和优化升级,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镇和物流节点集中。重点建设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按照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标准推进市级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到2025年,有1~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产值突破30亿元。


(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进一步放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品牌,不断推出体现如皋农业特色文化为主的旅游新产品。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在全省有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做好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指导。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优化消费环境。深入挖掘如皋西乡红色文化,做优党性教育精品路线。引进新型商业运作模式,纵深开发、重点建设,对接上海苏南旅游团队,形成窗口效应。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精品景点20个。


(三)推动多种形式产业融合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推进农业与健康养生、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服务等领域应用和渗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开展个性化农产品定制服务,开展多渠道产销对接。加大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搬经镇建设力度,有效实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乡、村)、星级企业创建活动。


(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拓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第六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家庭、集体、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一)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方向,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加快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引导发展土地入股、托管、统一服务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线上交易和土地流转合同网签试点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流转、规范交易,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发展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及各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新型合作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新型合作农场达80个以上。继续稳步推进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重点支持有条件的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到2025年全市家庭农场达1000家,新培育10亿级行业领军农业龙头企业1家。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分别达10家、30家,农民合作社综合社18家。



(三)创新推进新型合作农场生产经营方式

稳步推进新型合作农场村集体统一管理、村组干部分片管理、委托能人管理等形式,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合作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向新型合作农场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集聚。招聘村内会种田、能经营、有诚信的纯农家庭参与新型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稳定粮食和蔬菜生产队伍。鼓励新型合作农场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推动新型合作农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新型合作农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四)发挥农业产业联盟作用

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形成集聚集群效应。发挥产业联盟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做大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规范产业联盟自身建设,培育稻米、果品、蔬菜、禽蛋、渔业、生猪、花木等农业产业联盟。鼓励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的产业联盟,突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融合示范园创新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家庭农场产业联盟。支持和鼓励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有序推进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优化城乡一体空间结构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空间一体开发,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一)优化城乡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一副、


双轴串联、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过程中提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城、镇、村职能等级体系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规划发展村庄”为主体,梯次分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根据村庄格局成因、乡村发展历程明确不同功能区的村庄发展重点,积极引导乡村有序集聚和集约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如皋特色的村庄格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村庄发展空间载体。



(二)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落实“多规合一”要求,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创建和生态红线划定的要求,完成全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三)统筹乡村发展空间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步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整合撤并和搬迁,控制村镇新增建设空间。合理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着力完善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第二节 打造美丽宜居如意田园村庄

尊重乡村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根据村庄的区位、规模、产业发展、风貌特色和设施配套等现状,统筹布局、因情施策,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田园村庄。


(一)分类指导村庄建设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依托全市确定的规划发展村庄,研究不同村庄发展重点,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不搞一刀切。集聚提升类村庄应注重坚持高点定位,增强产业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创新民风民俗。具备向城镇转型类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搬迁撤并类的村庄,要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全面推进规划发展村进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到2025年,建成150个

专栏4   如皋市特色保护类村庄类型

历史文化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遗存、传说故事、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革命遗迹或故事的村庄,有郭园社区、杨洲社区、前吴庄、老户村、鄂埭村、尚书村等6个。

自然景观型:自然山水生态资源特色鲜明的村庄,有蒲港社区、纪港村、谢甸社区等21个。

产业特色型:手工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也等现状特色产业发挥在那基础和前景较好的村庄,有大明社区、钱长村、夏庄社区、花园桥社区等26个。

空间特色型:村庄内部空间肌理和建筑具有明显特色的村庄,有林梓社区1个。

其它特色型:其它方面具有特色的村庄,有朗庙村1个。


(二)保护开发传统村庄

挖掘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建筑、民风民俗保护。尊重原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改善村庄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保护历史文化名村,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统村落,推进如城街道顾庄社区顾庄村、城北街道平园池村藕池庄、白蒲镇林梓社区林梓村、石庄镇凤鸣社区凤鸣村、张杨园社区张杨园村和江安镇周庄社区贲家巷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进一步挖掘历史积淀,彰显村庄特色风貌,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放大“江海绿韵,如意田园”的特色乡村品牌效应,按照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通则通的原则,加强村庄的空间梳理、设施植入、植树种花及水景渔 趣等综合利用,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到2025年,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


(四)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持续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设成效综合性强、示范性好、集聚度高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单个方面建设成效示范性好、引领性强、公认度高的先进村建设。到2021年底,全市建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8个、先进村7个。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6个、先进村35个。


第三节 形成水韵乡村生态特色

坚持把治水护水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具体行动,统筹推进河道治理各项工作,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形成水韵乡村的生态特色。


(一)加强乡村水环境治理

调整优化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实现全市所有河道河长全覆盖。加快生态美丽幸福河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镇村级河道水体有序流动,农村地表水环境全面改善。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治理各类环境隐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到2025年,全市1/3的农村河道建设成为生态美丽河道,其他河道保持自然生态,农村水环境显著提升,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制度体系建设,运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和末级渠系改造,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2025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提高到90%。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喷滴灌工程,建设节水示范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达到70%。实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沟及以上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十四五”,改造泵站644座,改造渠道5766条3033公里,配套建筑物83457座。


(三)打造水韵乡村文化标识

实施“如皋文脉”传承工程,保留历史文化记忆,探索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视乡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延续耕读文明,保留乡村风貌,重塑乡村魅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强化水文化建设,维护水生态健康,全面展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韵特色。打造文化标识工程。进一步挖掘如皋长寿文化、盆景文化、红色文化、木偶戏曲文化等文化资源,扶持发展民间工艺和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如皋特色文化品牌。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和历史耕读文化,建立一批科普性强的农耕体验基地、教育基地和农耕民俗文化馆。

专栏5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

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化,提升水管理,以“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长效管护”为目标,实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建设农村生态县乡河道121条,疏浚长度335.71km,土方量281.68 万m3,新建连通通道长度 5.38km,新增建筑物149座,新增生态护岸 628.30km,植树造林 43.21 万株,新增岸坡绿化面积316.10万㎡,新增污水处理设施3处,新增景观设施14处。


第四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持续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一)推进乡村住房更新改造

依据村庄规划,高质量推进农房更新改造,打造新时代“雉水人家”。坚持试点先行,扎实有序推进规划发展村庄农房更新改造,到2025年,所有规划发展村农房建设改造全面启动并初具形态。制定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编制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图集,鼓励优质建筑施工队伍参与农房更新改造。引导村民依据规划和设计规范实施旧房更新改造,提高房屋安全性、美观性、实用性。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零散农村居民点归并整合等方式优化农村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农村住房用地,促进适度居住集中。加快建立完善农房建造质量管理办法和宅基地有偿退出、转让以及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巩固和发展卫生镇村创建成果。到2022年,全面建成有机易腐垃圾生态就地处置设施,到2025年,国家卫生镇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分类处置。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农民集中居住区(80户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在全市推进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并与农村改厕有机衔接。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0%,农户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5%。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开展畜禽养殖粪污整治与资源化利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巩固禁止露天焚烧成果。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基本管控。建立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持续推进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及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持续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治理重大行动,推进农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整理以及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开展绿色家园建设行动,组织动员农户参与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或完成上级下达目标,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10%农户达到最美庭院要求,90%农户达到整洁户、最整洁户要求。恢复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着力打造长江岸线湿地等沿线河湖湿地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生生物的资源养护,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


第五节 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加强城乡统筹建设,推动城镇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整体面貌,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一)畅通农村交通物流设施

巩固深化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走如意路 往皋处行”农路品牌创建,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宽路窄桥”和不达标县道改造,确保农村公路运营安全;积极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完善绿化等配套设施;加大实施“通组入户”工程,全面形成“成网成环”的美丽农村公路网络。巩固“农村物流”省级示范县创建成果,优化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推进快递超市、邮政末端融合。构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点。

专栏6   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

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园区和重点帮扶地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基层供销组织等各类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支持农业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采购商、大型畜禽屠宰企业等建设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十四五”期间,建设20个左右的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二)升级农村能源供给设施

加强电力能源保障。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地区中压配电网主干网架建设,提高配电线路联络率,提高农网地区配电变压器布点密度。“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扩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确保全地区供电可靠率大于99.965%,综合电压合格率大于99.95%,最终实现农村电网“网架坚强、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总体目标。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推进农村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三)同步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加快实现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承载水平。到2022年,农村地区光纤到户实现全覆盖,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0M,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5G网络在农村地区试商用和建设部署。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和光纤化改造,建成城乡一体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支持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应用推广项目。组织电信、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制定农村地区投资和重点工程实施计划,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智慧乡村行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


(四)夯实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设施

加强农村地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突发灾害监测率和公众预警预报信息覆盖率。在农村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灾害防御科普覆盖率。开展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完善灾害应急救助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应急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加强农村社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与治理。推进农村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五)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通过机制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谁来管、如何管、经费从哪里来等问题,在全面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改革创新管护机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到2025年,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管护主体和责任明晰,管护标准和规范健全,管护经费保障落实,管护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第五章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扎实推进农民现代化


第一节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加快形成农民增收新格局,力争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增长同步。


(一)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镇村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协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省智慧云就业平台、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完善就业困难农民的援助制度,贯彻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开发简单体力劳动(保绿、保洁等)、后勤保障类公益性岗位,对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低收入农户特殊困难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健全技能劳动者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农民工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确保工资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建立欠薪报告和欠薪重点监控制度。到2025年,累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0.9万人次,全面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二)完善农民创业致富平台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聚集。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民宿民俗、创意办公等产业,引导农民在文化、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领域创业,把更多的农民培育成为创业致富能手。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技术、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等专业化服务。重点打造一批集创业孵化、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于一体的新型农民创业载体。实施村企对接,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相关产业链创业发展。强化政策集成,加强宣传推荐,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完善镇(区、街道)、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创业服务指导职能,引导专业经济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探索确权成果在推进土地流转、抵押融资、承包地有偿退出等方面的转化应用,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稳步推进村庄土地整理,建立农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退出的市场机制、资格准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网上竞价、担保融资等功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集体产权流转增值。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三农”发展、社会保障等投入,拓展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


第二节 壮大集体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自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三农”的发展活力。引导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多种路径,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形态。


(一)拓展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拓展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多种发展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丰富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农场,或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引导村级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集体经营性资产投入,积累壮大村级集体资产,增加稳定收益。推广村办合作农场经验,引导村级通过农业高效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稳定增收。鼓励支持村集体参与农贸市场、科技创业园、城镇综合体等新业态新载体建设,创新集体资产运营机制,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二)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发展多种形式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制订“一村一策”发展规划,加快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通过对低收入村逐村编排实施各类增收项目,拓宽村集体特别是低收入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加大挂钩帮扶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多措并举,全面化解经济薄弱村陈旧债务,坚决杜绝发生新债。


(三)持续推进“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

扎实推进“百企联百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现村企发展共赢。制定政策措施激励广大商会和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消费扶贫。精心选择接地气、有特色、前景好的项目,做好已签约项目跟踪服务保障工作。统筹做好“集成、激活、畅通”文章,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破除瓶颈制约。用好信息服务平台,深挖村企合作潜力。常态化组织村企对接交流活动。


第三节 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能力

赋予村民自我管理的权利,增强村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村民委员会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健全村议事协商制度,引导农民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一)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

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础数据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统筹规划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将村务事务数字化、数据化,将线下审核后的公开内容实时上传,提供实时查看、监督及内容检索功能。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一张网”向农村社区延伸,实行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一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集,推动适宜上网运行的事项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理,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选举,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工作。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事务阳光工程。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


(三)完善村民自我管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班子。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党组织基本架构,实现“红网+网格”建设全覆盖。在“两新”组织党组织实行 “双推”计划,选优配强书记队伍。实施“银发先锋助力头雁高飞” 计划,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素养。利用“支部+合作社+ 党员+农户”“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村民小组“微自治”模式,实现村民小组自治全覆盖,引导村民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三推三促”深化乡村治理成效。创新开展“六无村(社区)”共建,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充分发挥市综治中心在多元化解机制中牵头抓总、指导协调、检查督办作用,坚持标准化引领、规范化管理,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管理,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执法力量下沉,全面夯实法治如皋建设根基。


第四节 提升农民精神面貌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神面貌。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等传统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一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禀赋,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道)。依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发挥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保护特色文化资源。兼顾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开发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重塑雅适恬静的人文环境,焕发乡村魅力,实现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努力实现村村优。


(二)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加大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力度,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72%。强化考核引导,继续将文明村镇创建列入文明城市省级年度测评和社会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范畴,扩大测评覆盖面,加大考核权重。推动文明村镇连片创建,各级文明乡镇带动所辖村开展文明村创建,参评全国、江苏省文明乡镇的,所辖村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比例须分别达到85%和75%。聚焦县域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全域创建格局。深入实施“城乡结对、文明共建”工程,组织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持续推进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传承良好家风。


(三)倡导健康文明风尚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促进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强化教育引导,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等主题教育活动,淳化乡风,敦化民风。依法打击非法宗教、封建迷信、黄赌毒,着力解决厚葬薄养、比阔炫富等歪风邪气,有效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充分发挥村(居)民援法议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协商议事机构的作用,引导群众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敦风化俗。组织农村群众共议共定红白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随礼标准、礼仪模式等,遏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等不良习俗。开展殡葬市场的专项整治,依法依规治理乱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立碑等行为。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依法对利用封建迷信活动骗取钱财、坑害群众的事件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净化社会风气。


第五节 加速推进农民职业化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抓好重点对象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实施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打造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三大实用人才队伍。


(一)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着眼培育新型农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精心设计农民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充分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道德典型、在外能人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围绕空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组织开展亲情抚慰、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引导村民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运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科普惠农服务站等传播阵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升。


(二)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育

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重视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在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由农业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农业的种植、栽培、养殖、防治病虫害等进行专门技术培训指导,并通过农业示范园、专业示范户宣传、展示新技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农、林、畜牧等院校的定向培养机制,使他们毕业后能回到农村,为农业的现代化及培养新型农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借助政策优势和资金扶持,鼓励大学生和在外能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将现代化理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回乡村。到2025年,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三)实施职业农民政策扶持

更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安排财政支持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护,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整合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全方位平台,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机构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开展针对性培训。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000人。精准认定职业农民,对经过专业技能培育、考核合格的受训人员,进行资格认定。


第六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帮扶相互支撑,产业带动与自主创业相互衔接,公益自主与激发动力相互依托,集体发展与农民致富相互融合,牢固建立相对扶贫长效帮扶机制。


(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和认定工作,符合条件的做到应纳尽纳。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促。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


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对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和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或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必要的救助措施。



(三)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梳理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将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深化“双联双助”、“百企联百村”等帮扶机制,拓宽和完善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大帮扶格局,形成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第六章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  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高层次养老服务、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实施乡村教育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提升发展。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按照每1-1.5万常住人口规划配建1所幼儿园,确保适龄儿童逐步实现就近入园。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推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开放发展。加快镇(区、街道)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以镇(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并向乡村学校倾斜,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完善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分配向乡村教师倾斜,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到2025年,年均增幅不低于8%。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临时救助水平,提升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参保率达100%。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统筹推进农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建立针对老年群体、困境儿童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补缺型福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救助功能,拓宽慈善基金募集渠道,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功能互补。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



(三)积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实施健康乡村建设行动。合理规划布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快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健全“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镇(区、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支持九华、搬经、磨头等镇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合理调控民营医院发展规模,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提高岗位吸引力。开展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和智慧医疗建设。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十四五”期间共培养农村定向医学生220人。加强老年病、妇幼健康、采供血和院前急救等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落实精神病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治,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精准帮扶重点困难群体,建立并实施城乡居民重大疾病救治医保补偿机制,持续建强“基本保障、大病补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救助、慈善捐助、社会帮扶”六道医疗保障线。强化医疗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衔接,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探索与本地区发展相适应的老年福利制度,逐步拓展优待项目和范围,提供多种形式的优待服务。实施健康助老工程,健全上门健康服务机制。积极预防老年疾病,探索家庭医生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建立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鼓励利用个人、集体空置房或空闲地,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幸福院等。大力推进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工程,健全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和为老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市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超过15%的比例。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促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发展,保障老年人医疗需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技能标准、机构服务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心理咨询、辅导和康复服务。加强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增加老年活动设施和场所。



(五)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市、镇(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提档升级具备“7+5+N”服务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确保基层文化阵地功能全、活动多、人气旺。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推动文化馆服务城乡一体化,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艺组织到农村开展惠民演出,不断做靓“雉水之夜”等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新增公共文化事业经费重点投向农村基层。探索具有如皋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建成一批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传承和发展乡村传统体育,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第二节 加强乡村发展要素支持

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加大农村发展投入保障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构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的专项管理模式,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遵循“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制度、逐步调整”的方法,探索改进农业补贴的办法,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开辟农业投入新渠道。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审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在发行新增债券项目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增加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二)确保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

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产生的指标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私人庄园会所,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在现行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关系到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多元保障机制。



(三)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创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依托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健全园区平台,发展新业态,培育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实施三新工程(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产业档次。开展科技强农富民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内涵,整体推进农民科学生活。创建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建成江南大学(如皋)食品研究所。到202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2%以上。


第三节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要素活力,全面建立乡土人才、返乡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促进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


(一)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

重点实施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等三大人才计划。全面加强乡村本土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通过构建“技能提升+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全方位的人才成长通道,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能人才和生产经营类人才,着力提高培养对象的农业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筹措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深造、输入引进、创业创新、奖励资助等,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培训力度。实施现代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5年,培育花木盆景等涉农专业毕业生或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800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人才1000名。鼓励现有职业学校主动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开设花木盆景(园艺)专业培训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盆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设盆景大师工作室,鼓励通过大师结对、重点培训等方式推动如皋盆景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



(二)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

引导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等回乡创业兴业,完善体制机制、搭设载体平台、构建回归渠道,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护人员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护人员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扩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规模。加强农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培养,鼓励支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展,推进镇村文化行动计划和村(社区)农民文体艺术节。每个村(社区)设立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引导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推动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开展助推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层活动。



(三)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实施“黄桥”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将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工作实绩纳入评优评先及职级晋升指标体系。


第四节 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征地补偿调整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作为基本要求,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土地产权管理,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推进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农田整治、承包地有偿退出等方面的转化应用。妥善化解确权登记颁证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形式,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为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提供政策支持。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二)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立足实际探索乡村振兴如皋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乡村振兴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大普惠小微、制造业和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围绕农村特色产业,以“三黑三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鼓励如皋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探索建设“三农金融创新中心”、依托“惠农e贷”等线上信贷业务,加速创新带动区域产业兴旺的金融产品,以点带面辐射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支持力度。


(三)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全方位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加快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按照合作制原则,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构建同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联合社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三会”制度,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


(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入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不断增加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推进并完成“政经分离”改革,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探索土地、生态等农村核心资源资产化、资本化。


第七章  规划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扎实推进如皋在规划期内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严格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市委全面负责、镇(区、街道)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作用,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常态化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党建工作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



第二节 加强队伍建设

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健全“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建设政治强、本领硬、作风实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队伍。加强镇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三农”工作干部队伍轮训计划,切实提高镇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拓宽基层“三农”工作部门和镇村干部来源渠道,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建立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保障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创新宣传形式,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相关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引导社会各界各方面关心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等群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支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如皋智慧和如皋方案。





第四节 严格监测考核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补充细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绩考核指标。以年度为单位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指标、评议评分细则等,采取工作实绩考评评分、日常监督和加减分项等定量测算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各部门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推进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和确定等次。相关结果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与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挂钩,同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


热点意见
称:
码:
征求稿说明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如皋市必须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为奋力谱写如皋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规划》围绕“十四五”如皋市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示范,对如皋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系统性总体设计和阶段性谋划,明确到2025年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健全政策措施,确保如皋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南通各县(市、区)前列。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规划》是未来一个时期有序推进如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各镇(区、街道)、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和办法细则的重要依据。征集时间从2021年12月7日至2021年12月21日止。欢迎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来电或来函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地址:如皋市行政中心B803室,邮编226500,联系电话:87280412,传真:87658345,邮箱:yc640812@163.com。

意见列表
意见 昵称 时间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