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如皋头条
“行走的思政课”叫响“三土”品牌
来源:如皋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03 09:14 字体:[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如何讲好思政课,这个暑假,我市结合“三土”研学路线,聚焦“红色印记”“绿色守望”“金色实践”等关键词,将“行走的思政课”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企业、乡村院坝等,巧妙串起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追寻红色印记

暑假期间,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成了热门的研学“打卡地”,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元气满满的小游客。

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画卷、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沓沓厚重的历史资料,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伴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如皋红色思政研学路以红十四军纪念馆为起点,将南通如皋红军小学、红十四军指挥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吴庄烈士陵园、周庄乡愁馆等多个红色研学点串联成线。

实地走访、聆听讲解、观看影片……一次红色研学之旅,激发了孩子们浓浓的爱乡爱国之情,坚定了孩子们争做新时代接班人的决心。

“在革命斗争年代,5年内7名如皋县委书记为党和人民英勇牺牲……”近日,团市委书记吴杰变身老师走上讲台,把家乡红色历史、时代新篇转化为生动素材,为200余名返乡大学生送上了一堂精彩的“三土”思政课。

“听了这堂课,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追求更高目标,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宗君涛道出了在场学子的心声。

工厂农田里“求学”

思想、国家、家乡三个层面的教育切口既接地气、又冒热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实践,我市将思政课开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

除了各红色研学点,在我市的各大工厂、养殖场、种植园里,也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7月31日,20余名在外优秀学子走进九华镇,看生产车间现场,听工艺流程介绍,触摸家乡新质生产力的强力脉搏。

一只只人工培育的绚丽珊瑚,为神舟运载火箭燃料箱制作的“保温衣”,充满科技含量、深受喜爱的家居用品……工厂里“行走的思政课”,让大中小学生与家乡的龙头企业“亲密接触”。五花八门的“科技活儿”让学子们滋生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白蒲镇蒲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群迈入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学习。

这是白蒲镇推行的以“四共”模式践行“三土”思政课堂的其中一个场景。老党员、青少年两代人共读红色诗歌,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家国”这两个字的意义。

在丁堰镇赵明村的一个桃园里,一场沾满泥土味儿的“金色实践”正在上演。踏着温润的泥土,嗅着香甜的果味,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围在园主卢金华身旁,听他讲述新农人的故事。

“教得好”才能“学得好”

如皋“三土”思政教育品牌的首次出现,是在2020年4月。市委书记何益军解释,发起这一品牌的初衷,是为了不让青少年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郎”。

“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学习、矢志创新,用自己的热爱与智慧,让如皋超越发展、永葆魅力……”5月29日,我市2024年度“同上一堂思政课”首场宣讲活动在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举行。何益军走上讲台,为全场600多名师生上了一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三土”思政课。

首场宣讲,如一声“发令枪”。包括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思政教育讲师团成员紧随其后,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为中小学生送上一堂堂精彩的“同上一堂思政课”。

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今年5月,我市“三土”思政教育研究室正式揭牌成立。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三土”思政教育研究室顾问组成员石留权介绍,这支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党校教师、百姓名嘴、学校校长、思政专职教师、红色基地讲解员、非遗文化传承人等80余人组成的“三土”思政教育讲师团,从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理论研究、构建资源平台、深化实践育人等方面,构建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探索“大思政课”的县域经验。

“教得好才能学得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炜龙说,“行走的思政课”,为我市的大中小学生们送上了一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趣有料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