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满目春色。俯瞰雉水大地的乡村版图,一条条生态河道蜿蜒流淌,串联起乡村发展的“生命线”。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生态环境的基石、乡村振兴的关键源泉。近年来,我市坚持做好“水文章”,全面推进生态河道建设,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开展“万户总动员、清流绕万家”行动,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满意度逐年攀升。
生态治理重构水乡肌理
水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岸坡的绿植在微风中摇曳,晨练的村民沿林荫小道慢跑……在城南街道育华村的团结河,水与鸟、水与树、水与人,相映成景。
“从前的‘垃圾沟’如今成了‘幸福河’,环境美了,咱们老百姓的心情也美了!”沿河居住的村民张美芳满意地竖起大拇指。
团结河全长3.47公里,于2023年经过河道疏浚、河道护岸、岸坡绿化、配套建筑物整治后,水环境面貌显著提升,并于去年被列入省农村生态河道名录。
团结河的蜕变只是我市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并实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和水生态,美化了水景观,农村河道呈现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自然风貌,成为农村人居环境的靓丽风景线。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突出生态性、亲水性和景观性,通过生态河道建设达到河道两岸绿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美化环境与排涝畅通相结合的目的,有效提高农村水资源承载能力。”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介绍,截至2024年末,全市共建成生态河道221条(段),共计731.66公里,生态河道覆盖率达56.09%。
齐抓共管守护碧水清流
清晨6点,磨头镇丁阳村的“护河员”吴美云已开始沿着家门口的河道巡查。她手持巡河日志,仔细检查河道漂浮物、岸坡垃圾,还不时用手机拍摄水草生长情况发到“护河员联络群”。
近年来,磨头镇将河道长效管护工作纳入人居环境动态评比,门前屋后包干负责,评比结果动态挂牌管理,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河道管护的积极性。“过去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全民护水。”吴美云说,“这条河就像自家院子,哪处有隐患一眼就能发现。”
环境美不美,关键看长效。一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工作,指导镇村开展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河道管护,不断提升河道管护意识和参与管护热情。
如今,由老百姓组建成的“护水志愿队”已成为治水新力量。接下来,我市将以河长制为核心,构建完善群众参与、源头治理、综合利用经济效益、运行管护四大机制,并落实监测跟踪问责保障机制,确保“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工作实现新突破。
水岸经济激活乡村动能
日前,在位于下原镇沈阳社区的红旗河边,居民们正将一桶桶鱼苗投放到河中。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游入水中,为清澈的河水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今年“渔获满盆”播下丰收的种子。
“我去年就参加了镇上举办的‘放鱼节’活动,到了年底分完鱼,卖了不少钱呢!”居民徐光茂拎着放完鱼的空桶,格外高兴,“以鱼养河这个办法真是好,不仅净化了水环境,还给咱们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大家都满意!”
在如皋,碧水清流不仅带来了生态颜值,更在潜移默化中催生着发展价值。江安镇将一河两岸承包给沿河老百姓,并由群众代表、在外能人担任河道经纪人,老百姓众筹购买鱼苗、麦冬、花草等,并签订管护承诺书,承包经纪人负责日常巡查监管、绿化维护、销售,年终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经纪人和沿河老百姓。大家纷纷表示:“守护家乡的绿水,就是守护我们的饭碗。”
水岸经济,既是生态治理的范本,亦是乡村振兴的密码。通过“治水兴产、以产养水”的良性循环,广袤乡村实现了河道清、产业兴、百姓富的多元共赢。未来,如皋将继续以水为媒,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