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寿养生福地 > 长寿美食
端午情思
来源: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6-09 09:29 字体:[ ]

端午,从远古绵延至今,牵起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传承。我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当时物资也相对匮乏,家人也是想尽办法,过一个圆满的端午节。

初夏的傍晚,奶奶和妈妈在天井里放上两个粗犷的大木盆,分别泡上粽叶、糯米,一般半天就可以了。清粼粼的水中,新鲜的粽叶青碧翠绿,散发出自然清新的香味。洁白的糯米被泡得有些涨,粒粒饱满,珠圆玉润。旁边一排溜的盘子里,分别盛放着赤豆、绿豆、红枣、蜜枣等,像是彩色的珠子。包粽子了,邻居们也凑到一起来,小小的天井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儿,粽子包得好不好看、结不结实,意味着一个家庭主妇是否心灵手巧,大妈大婶们可是要评头论足的。粽子的口味,有原味的,也有甜的、咸的。按照制作工艺来分,粽子有穿粽和扎粽两种;按照造型来分,有三角形和圆柱形。妈妈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会拿几张边角料的粽叶,制作几个猪脚粽和元宝粽,小巧玲珑的,赏给我们几个小孩子玩。

粽叶是包粽子的重要原料,不过这粽叶是来之不易的。粽叶一般都生长在江滩上,江边离我们很远,那时候交通也不便利,要乘船到江中小岛上去采摘。一般都是岛上的人采了到镇上来卖。镇上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家,会将吃过后的粽叶洗净晾干,留着来年再用。不过,那味道也就大打折扣了。

端午节那天早上,在柴火的余热中煨了一晚上的粽子,变得更加软糯劲道。刚出锅的粽子,热乎乎的,又软又黏。粽叶、糯米糅杂在一起的清香,漫延在唇齿间,飘散在空气里。

吃完粽子,妈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让我和妹妹穿上去学校。端午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热了,我和妹妹美美地穿上裙子,在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中去上学。端午节穿新衣不知是个什么习俗,但妈妈一直这样做,直到我们长大离开家。

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在如皋的富裕人家,端午要吃五红、五黄、五白。吃完午饭,奶奶就不让我们出门了,说是“躲午”,或是“踱午”。据说五月是“毒月”,而农历五月初五正午时分,则是最毒的时候,小孩子那时候出门会被毒日所伤,重者会染瘟疫。奶奶不识字,却深谙传统民俗,早在前几天,奶奶就从小镇石庄东街上的中药铺里买来了雄黄,用雄黄在我们小孩子的额头上各画一个“王”字,嘴里还念念有词。奶奶熟知许仙和白素贞的故事,她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说端午这天,白娘娘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蛇形的,说那法海如何如何凶狠。

端午节要挂香袋,香袋也是驱邪的,香袋里,包裹了各种中草药而散发出香气。这些中草药是天然的香料,有奇香,能够起到驱虫辟邪的功效。

外婆会做香袋,色彩艳丽的零碎布头、棉花、丝线、香草等药材,在外婆手里就变成了一只只玲珑可爱的香袋。最常见的造型是如皋人称的“老虎脸儿”,取百兽之王“老虎”的面部造型,浓眉凛凛、怒目圆瞪、精神抖擞的,挂在胸前,那些妖魔鬼怪一准被吓跑。

外婆早已作古,我也长大了。笨拙的我,没有学到外婆制作香袋的手艺,有些遗憾。工作以后,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百岁老人陈邦英。老人虽然百岁高龄,依然心灵手巧,她制作的香袋造型精美、活灵活现,老人一百岁的时候还推着小车上街售卖香袋,往往一出街,就被抢购一空。同城的芮兰芳是如皋非物质文化遗产芮氏香袋的第三代传人。她制作的香袋,不仅造型更美,香料也更讲究。以绿、红、黄、白四色绸缎做成花瓣,用金色丝线缝制,意寓“四季平安”;一对火红的柿子配着翠绿的叶子,取其谐音“事事如意”;扎着冲天辫的娃娃,笑盈盈地骑在如皋长寿萝卜上,象征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芮兰芳做的香袋,除了制作精美,其独特之处,还在于香袋中散发出的祖传秘制衣香。小小香袋,蕴含着独特的匠心,也承载着美好的愿景。这是现代机械怎么也代替不了的,香袋里,不仅有手心的温度,还有暖暖的问候和深深的祝福。

乡韵悠悠,岁岁端午就像年年香袋一样弥漫出缕缕“香思”。时间走远,但沉淀下来的那股情思却越发幽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