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喂螺蛳、打捞水面浮萍、翻动晾晒的水蛭……在如皋高新区(城南街道)申徐村万泽家庭农场内,“跨界能手”张建像往常一样忙着“巡塘”。一排排大棚内,数万尾水蛭正进入快速生长期。8月的酷暑里,整个农场洋溢着蓬勃的生机、挥洒着劳作的汗水。
万泽家庭农场坐落于江苏省如皋高新区(城南街道)申徐村,占地面积220亩,年总产值超1000万元。从造船劳务公司的管理者转型为水蛭养殖带头人,近年来,张建深耕故土,以水为媒,不仅让这片土地“淌金流银”,更探索出“水蛭+河虾+反季龙虾”的立体生态循环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上“蛭富”路。
跨界新农人乡野织梦,摸索“蛭富”经
张建,曾是造船业的“弄潮儿”。2015年,面对造船业务的下滑,他一直在寻求新的创业思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目光投向了儿时记忆中令人胆寒的蚂蟥。“当时朋友的母亲因为心脑血管疾病需服用水蛭,俗称蚂蟥,价格昂贵。”
经过了解,水蛭是种中药材,体内可提取出“水蛭素”这一天然抗凝血物质,入药可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等病症,被称作水中“软黄金”。“水蛭干品在中药材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钱’景可观,而如皋的水土条件恰好适合养殖宽体金线蛭,且该品种的水蛭养殖相对方便、药用价值高。”张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
2016年,张建带着养“蟥”金的梦想回到老家,跨界转型,试水水蛭养殖产业。“第一批只尝试租赁了30亩土塘进行养殖,技术不懂就四处学,失败一次就总结一次。”从土塘模式到露天规模养殖,再到大棚生态养殖,张建在不断求变中反复试验,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土方法。借助智能温控、水质监管系统,他实现了智慧养殖,并连续攻克水蛭育苗、水温水质调控、天敌侵害、病虫防治等难题,育种成功率上升200%,取得亩产300斤—1500斤的突破性提升。张建逐渐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养蛭“专家”,十年间,他的养蛭农场逐步扩大到220亩,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水蛭养殖基地之一。
“在农场整个发展的过程中,申徐村‘家庭农场共同体’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助力,从规划建设、指导帮助到一同解决虫害、水质等技术难题,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我感受到在申徐村创业从不是‘单打独斗’。”张建感激地说,得益于党建引领、联盟助力,万泽家庭农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会更好”的发展信心。
“首”上加码,“一塘三收”解锁“水里捞金”新路径
在养殖过程中,张建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他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必须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转机出现在2018年的夏天,张建在清理塘底时发现,竟有成群的野生河虾在水蛭栖息的水草间穿梭。“明明没有投放虾苗,怎么会有河虾,而且还生存得这么好?”带着疑问,张建联系了专家,探讨河虾的来源以及虾蛭共生的条件。经过水产专家的实地考察,验证了套养的可能性。水蛭每年3月引种,10月收获,河虾和水蛭的生长周期相近,且在食物链上相互补充。水蛭以螺蛳的软体为食,河虾喜食螺蛳的硬体部位,还能够帮助清理水塘中的杂质,保持水质清洁;同时,水蛭的排泄物则为河虾提供了天然的肥料,简直一举多得。
说干就干,张建开始尝试在部分水塘中投放太湖3号青虾苗,试行“水蛭+河虾”套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张建惊喜地发现,虾蛭共养不仅提高了水蛭的生长速度,河虾的多产还为他们额外增收了60余万元。
张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套养模式上,他还懂得错峰经营、降本增效。10月份后,基地水塘换作养殖反季龙虾和小螺蛳,龙虾错峰上市价格翻倍,小螺蛳用于下一年的水蛭养殖,实现“一棚多用、全年无闲、三重收益”——水蛭为主角,河虾打辅助,反季龙虾填空档。
“农业不能‘单打一’,要让每一寸水土都产生价值。”
共享发展成果,催动乡邻“共富”
养殖场的成功并没有让他独享成果。他深知,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都是这附近的,在这工作既能有可观的收入,又能兼顾到家庭,我们很满足!”万泽家庭农场常年用工80—100人,为乡亲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了乡亲们心中的“致富工厂”。
然而,张建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他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主动将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村民,将他的立体生态养殖理念分享给大家。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涉足水蛭养殖及相关产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养殖产业集群。
“小产业”联结“大梦想”,张建的水蛭养殖事业仍在继续,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养殖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他准备抢抓成为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这一契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养殖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在万泽家庭农场,水塘里跃动的不仅是水蛭和虾,更是一个返乡创业者对土地的深情,以及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蛭的立体生态养殖,让更多的乡亲们受益。”张建说,“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乡村振兴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