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江苏如皋桑蚕科技小院生物培养室里一框框褐色的蚕蛹上面长出了“珊瑚”状桔红色的草花——这正是传说中的蛹虫草。作为冬虫夏草的重要替代品,蛹虫草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
如皋市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我国蚕桑生产重点县和优质茧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和生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四。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技术力量雄厚,智能化催青、小蚕共育、桑园综合开发等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蚕桑站与苏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历史悠久,2016年建立了苏州大学农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经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科协审核批准建立江苏如皋市桑蚕科技小院。
由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苏州大学教授李兵带领的硕士团队,结合如皋蚕桑产业实际,围绕家蚕新品种的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蚕桑的规模化经营和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探索和科技创新。
一是党建引领,培养优秀人才。科技小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与中共如皋市蚕桑站支部签订了支部共建协议,开展支部交流和协作,所有入驻科技小院师生党员入驻期间均纳入蚕桑站党支部统一管理,参加支部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并深入基层开展蚕农技术服务。
二是找准生产薄弱环节,针对性指导。在防病、抗农药等方面开展研究,为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动农场技术升级。为提高饲养水平,配套小蚕共育室,购置加温补湿器、切桑机、消毒缸、多层钢架蚕架等。
三是科研课题与生产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将实验室研究的“氟苯尼考对家蚕中肠生理功能的影响”、“微量氯虫苯甲酰胺暴露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营养代谢研究”、“蚕丝强力研究”等课题带到生产中进行测试与应用。如皋蚕桑站针对蛹虫草培育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兵教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活蛹接种培育蛹虫草”的技术水平,通过优化消毒工艺、模拟野生侵染环境,显著提升了虫草素、多糖等有效成分的合成效率。小院研发的“蛹虫草培育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是学习基地工作经验,提高服务本领。在桑蚕科技小院属地导师团队的带领和协助下进村入户开展指导,与蚕农座谈,调查了解蚕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技术难题,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围绕智能化小蚕共育室建设以及桑疫病防治开展试验示范,编写印发《蚕桑科技》、《桑病虫情报》等资料发放到镇、村,并通过微信平台、手机信息等现代传播方式迅捷地贯彻桑蚕管护技术要求,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几年来,桑蚕科技小院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缩短了科研与生产应用的距离,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通过一线科研指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意识。许多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了学术能力与思想境界的双提升。团队创新的“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案例获得了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银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三等奖,获得第九届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得江苏优秀硕士生毕业论文2篇。并且江苏如皋桑蚕科技小院团队成员发明了一种提高生丝强力的方法,生产的20/22D生丝抱合力达98次,强力达96cN,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真正实现了“科研落地、农民受益、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又到虫草桔红时,未来,如皋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让这一抹“桔红”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