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病虫情报(第五期)
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12 15:26 累计次数: 字体:[ ]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小麦穗期是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重大病虫发生危害盛期。根据田间苗情、病虫发生基数及抽穗扬花期天气条件等相关因素分析,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趋势。其中,赤霉病有偏重以上流行的威胁,白粉病中等偏轻发生,部分田块偏重发生,穗蚜中等发生,粘虫偏轻发生。为此,各镇区(街道)务必充分认识小麦穗期病虫的危害性和组织好防治的重要性,强化宣传发动,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

一、发生趋势分析

1、赤霉病。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穗期赤霉病将呈偏重至大流行的态势。主要预报依据:一是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弱。2018年秋播我市小麦主栽品种主要为扬麦系列、宁麦系列、镇麦系列,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弱。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感病品种扬花期只需遇到持续2天20℃以上的暖阴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赤霉病大流行,而我市常年气候条件均可以满足其发病大流行的条件。二是生育进程差异大。尽管去年秋播播期相对集中,但晚播仍占一定比例,播期持续时间长,同一地区早晚播小麦生育进程相差10天左右。预计全市小麦抽穗扬花期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上旬,持续时间超过20天;从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看,小麦生育期也极不整齐。生育期进程差异大,显著增加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遇高温高湿天气以及赤霉病菌侵染的机率。三是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1℃;降水量较常年偏多0~2成。全市4月9-10日、21-27日将出现2次持续降水过程,与我市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有利赤霉病菌侵染危害。此外,5月份的多降雨天气,也有利于后期赤霉病菌的再侵染危害。四是田间菌源量充足。受秸秆还田量大、稻麦连作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不断积累。据3月下旬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达6.58%(0-23.1%)。大面积小麦抽穗前后,稻桩、玉米秆上的子囊壳将释放大量的子囊孢子,为赤霉病大流行提供充足的菌源。

2、白粉病。预计全市中等偏轻发生,播期偏迟、播量偏高的旺长田块偏重发生。今年小麦白粉病始见期较常年偏迟,但上升较快。3月30日田间见病, 4月1日全市普查,发病田块4.8%,平均病株率0.45%;4月8日调查,发病田块8.4%,平均病株率0.92%。随着气温回升,田间郁闭程度增加,4月中下旬小麦白粉病将进入发病危害盛期,若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蚜虫。今年小麦蚜虫发生基数较大,田间蚜量与常年相近。3月31日调查20块小麦田,有蚜田块占85.7%,有蚜株率最高达64%,平均9.9%,百株蚜量最高达224头,平均30.1头。近期田间蚜量上升较快,4月7日调查22块小麦田,有蚜田块占100%,有蚜株率最高达72%,平均12.6%,百株蚜量最高达264头,平均42.1头。预计今年小麦穗期蚜虫中等发生,小麦抽穗后,穗部蚜量即会快速进入激增期。

4、粘虫。稻草把诱卵:卵高峰出现在3月31日,全代累计诱卵百把30块,与近几年相近,低于常年。预计今年三麦粘虫发生量轻,幼虫三龄盛期在4月底。

二、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防控成败事关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今年小麦赤霉病严重流行态势,各镇区(街道)务必要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高度出发,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努力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1、防治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药肥混喷

2、防治适期: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对品种高度感病、生育期极不整齐,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如小麦扬花期遇雨,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

3、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优先选用丙硫菌唑、戊唑·咪鲜胺、甲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氰烯菌酯等药剂。慎用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等)杀菌剂。

防治麦蚜虫:吡虫啉、吡蚜酮等。

防治白粉病:戊唑醇、己唑醇、腈菌唑等。

以上药剂要用足药量和水量;可选用静电喷雾或自走式喷杆喷雾药械均匀喷洒,静电喷雾亩用水量30-45kg,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kg。

4、注意事项

1、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2、配药时,注意进行二次稀释,力求喷药均匀,确保用药质量。

3、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注意安全用药,注意蚕桑安全,注意蜜蜂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4、要坚持肥药混喷,提高小麦抗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