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因地因苗施策 分类做好栽培技术管理
来源: 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2019-07-17 15:44 累计次数: 字体:[ ]

当前水稻即将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是落实“搁田”等措施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加强宣传指导,因地因苗施策,分类管理,严把技术关,切实将水稻分蘖期培管的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为夺取水稻丰收,全面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奠定基础。

一、当前我市水稻生产特点:

根据7月9日苗情调查汇总,平均每亩茎蘖数为:手栽秧30.9万,比去年少0.4万;抛秧40.2万,比去年多3.7万;机插秧26.5万,比去年多5.7万;直播稻26.2万,比去年减少7.3万。平均总苗数27.6万,比去年多2.3万。今年我市水稻总体苗情基础好于去年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前茬小麦腾茬早,收割进度快,为水稻适期早播,移栽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各地育秧物资准备充分和技术培训工作到位,水稻良种覆盖率高,育秧技术措施到位率高,秧苗素质较好;三是梅雨期没有出现明显的持续降雨,气温适宜,光照较足,有利于水稻返青活棵,分蘖早、分蘖发生快,低位分蘖多。

在苗情总体好于常年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地区间、田块间还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播种移栽期拉长,部分栽插较迟、管理质量不高的田块,苗情基础较差;部分旺长的田块如不适时搁田,可能导致高峰苗过多,病虫害加重。因此,各地应认真分析苗情,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为构建高产群体打下良好基础。

二、分类田管技术举措:

1、适时适度搁田,提高群体质量。搁田具有控蘖、促根、壮秆、防病、协调群个体矛盾,增强稻株抗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物质积累,促进物质运转等多种作用,是防止倒伏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根据不同种植方式、不同苗情,做好分类指导,要按照“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适时适度搁田,原则上每亩苗数达到20万以上的田块即进入搁田期。对已超过穗数苗的田块,要迅速排水搁田,适当重搁,控制无效分蘖生长,以防群体过大;对已经够苗和即将够苗的田块采取轻搁、多次搁的方法;对部分迟播、迟插茎蘖数不足的田块,要坚持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发生,争取尽快够苗;对于秸秆还田或有机肥施用较多,秧苗白根较少、田间松软且冒气泡的稻田,目前尚未够苗的,应适当露田,排出土壤中的有毒气体,增加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生长,争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达到预期穗数。当前大多田块均已达到搁田标准,搁田程度把握田边未“发白”,有少量细裂缝时,即可上水,然后再落干,如此往复,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田土沉实,田中不陷脚,叶色褪淡,叶片挺直为止。

2、科学运筹肥料,促进群体平衡发展。要根据不同种植方式的苗情特点,调节肥料施用策略,促进群体平衡发展。对于适期移(抛)栽的秧苗,分蘖肥按要求正常施用,目前已经够苗,长势正常的田块,在水稻拔节前,应严格控制施用肥料,防止秧苗旺长,造成群体过大,增加病虫危害和倒伏的风险;对前期基蘖肥施用少,目前即将够苗,叶色偏淡的田块,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集体流转栽插较晚的田块,可适当补施“平衡肥”,每亩用尿素4-5公斤,以“捉黄塘”为主,促进水稻平衡生长,力争尽快“够苗”;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由于秸秆腐熟消耗氮素,应增加分蘖期氮肥施用量,防止秸秆腐熟与分蘖生长争氮,促进分蘖早发、快发。

3、加强防灾减灾,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今后一段时期,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时期,各地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按照植保部门病虫预测预报,重点抓好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防治,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要重视直播稻田杂草和杂稻防除。要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信息,切实做好旱、涝、极端气温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要加强田间内外三沟排查配套,确保能排能灌,提高抗灾能力。

4、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要切实强化责任和服务意识,密切关注苗情动态,及时发布技术指导意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要强化宣传发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手机报等信息媒体,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农技人员要积极主动深入农户和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抗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的建设与生产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