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农业农村局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来源: 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4-15 11:27 累计次数: 字体:[ ]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皋样板

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工作推进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条线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探索建设农业强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各项工作稳中向好。2023年获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1.综合产能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4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06.4元,增幅7.1%。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65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50.2万亩,总产量68.21万吨,粮食产量、种植面积实现“双提升”,高产创建示范方在南通粮油高产竞赛中均名列前茅。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31万亩,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1.1万亩,油菜面积9.73万亩,生猪出栏量62.79万头。高分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通过评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6%,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3.04%。

2.科技装备持续夯实。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接续推进地方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获批第三批省特色优势种苗中心认定单位5家。省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新增省级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培育特色农机服务组织4家,创建南通市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家。花生生产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新突破,新增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4个。加快传统农机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新增物联网创新应用基地1个,建成南通市级“无人化”农场9个,清洁热源烘干机占比71.86%,渔业特色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基本完成。

3.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依托“万顷良田”优势资源,启动并不断深化与北大荒集团、硒研究中心等战略合作,园区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白蒲镇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获南通市级认定,如皋市高沙土特色农产品示范园获南通市级立项。持续夯实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南通级42家;共有各级示范社共12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5家、南通级30家;共有各级示范家庭农场317家,其中省级47家、南通市级46家。依托优势资源,持续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力度,2023年,新增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4个,培训高素质农民2569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80人。

4.宜居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系统实施南通“百千整治”工程,创成南通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南通市级人居环境先进村111个,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30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共10个,位居南通第一。持续推进“4+2+N”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户厕改造、农村污水治理、生态河道整治、乡村道路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顺利推进。在南通率先全面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引导镇村用好“积分制”“村庄清洁日”“庭院评比”三大工作经验,农民参加村级事务的意愿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获评国家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苏中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

5.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持续推进花木盆景、“三黑三白”等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升级。落实花木盆景转型升级近1000亩,成功举办2023全国精品盆景展暨盆景交易大会,磨头镇(花木)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万吨黑鱼食品加工园如期建成,黑鱼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获评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链典型,黑鱼、黑塌菜品质保险正式试行,如皋黑塌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2023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中皋牌黑塌菜系列产品在省第十三届园艺博览会获一等奖;黑猪产能持续扩大,3家黑猪经营门店经营情况良好。优质食味水稻占比达80%,白萝卜、白蒲黄芽菜等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6.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新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3个,年度总投资24.52亿元,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189.89亿元,增速8.09%。抓紧抓实冷链物流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省级产地冷藏项目,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向好发展。2023年,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7.33亿元,同比增长28.5%。本地优质农产品直供社区平台“寻味如皋”正式上线运营。产业融合水平持续提升,如皋“如北磨”入选全省首批休闲农业精品区名单,春华萝卜系列和花名堂水培小微盆景系列成功入选“苏韵乡情 百优乡产”。

2024年工作思路及举措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省委和南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强市为奋斗目标,以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工作主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着力实现“稳产、增收、四提升”目标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探索农业强市如皋路径。

一、强基础压责任,提振稳产保供“新动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以上、总产13.5亿斤以上。一是全力提升单产。加强系统谋划和组织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1.66万亩。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强化“四良”集成推广,探索推进整镇整村开展高产竞赛活动,积极建设一批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方,形成推技术、创高产、争先进的单产提升比学赶超良好氛围,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二是强化装备支撑。以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南通市级“无人化”农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加强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农机装备保障,建设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力争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5%。三是优化种质资源。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建设,开展如皋黑塌菜、如皋白萝卜、白蒲黄芽菜、如皋香堂芋等4个品种的保存与繁种工作,收集细荚花生、黄大头甘薯、扁豆豌、红蘘荷、盘香豇等10个以上地方种质资源,开展提纯保种,持续做好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源抢救性挖掘、保护、利用。

二、强特色优品质,开辟长寿农业“新赛道”。优化“花木盆景+三黑三白”特色产业布局,讲好长寿故事、做足富硒文章,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一是强化园区化集成。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加快推进白蒲镇稻米、江安高沙土2个南通市级园区建设运营,努力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构建农业园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园区内道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各类经营主体入园发展,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强化品牌化引领。深入实施“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构建以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支撑体系。持续深化与硒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在育种标准、种养标准、品质标准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大米、黑猪品质保险机制。找准如皋优质农产品与市场端消费需求的契合点,多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不断增强“苏·皋长寿”区域公用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三是强化链条化升级。深入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三年行动,抓实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储备、服务保障,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8个以上。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短板,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项目3个以上。紧跟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步伐,加强与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和大型超市对接,持续打通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高质量打造“如北磨”休闲农业精品区。

三、强引领树新风,塑造美丽乡村“新标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 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用好环境提升、绿色发展、示范培育等抓手,加快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争创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建成更多南通市级人居环境先进村。持续深化“积分制管理”“村庄清洁日”“庭院评比”三大经验,健全“五有”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总结提炼一批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向“常态美”转变。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大力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和池塘养殖尾水污染治理,扎实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不断探索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确保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三是加快先进示范培育。按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要求,继续推行领导挂钩、专班推进、闭环整改等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和沟通协调,着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引导有条件的村通过村域产业协同发展、设施互联互通、环境同步提升,实现全市乡村建设水平全域提升。

四、强载体促融合,拓宽富民强村“新路径”。充分发挥“产业龙头”“村级带头”“乡贤领头”等作用,持续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协同走好产业富民发展道路。一是稳慎推进农村改革。积极申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面摸底农村土地承包确权、土地纠纷、农民失地、家庭闭户等情况,持续完善农村土地仲裁程序,组织开展“土地纠纷集中化解月”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形成审批、监管、发证、盘活利用线上线下“一站式”管理。二是持续提升村营收入。因地制宜挖掘农村集体资源潜力,全面梳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指导村(社区)对闲置或低效办公用房等资产进行合理整合、二次开发,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指导村(社区)因地制宜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村级抱团”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各村(社区)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劳务中介等业务,实现“资产”变“资金”。三是持续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重点做好黄桥老区的帮促工作,培育壮大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县域富民产业,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为老百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做好电商主体精准化培育、市场化对接,培育千万级经营主体不少于5家。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