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如皋市民政局
(2023年12月5日)
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省市民生实事工程,进一步提升民政服务普惠、民生保障兜底水平。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化分层分类综合救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基本生活保障更加有力。持续调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820元/人·月,年内救助低保对象4477户7241人、保障特困供养人员5874人,累计落实专项救助资金1.12亿元。二是分层分类救助更加精准。入户排查特殊困难群体1.5万余人,515人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我市分散特困供养人员集中探视照料被列为省级创新实体项目。“残疾人两项补贴”重新认定有序开展,已完成资格认定和补贴发放。三是临时急难救助更加高效。市政府印发《如皋市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实施办法》,下放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资金发放和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实施“救急难”500人次、100.6万元。2023年民政“低补保”项目保障3.4万人、投保金额403.4万元。四是未成年人保护更加全面。建成如城街道、白蒲镇、丁堰镇3个省级示范性未保站。完善困境儿童信息共享主动发现机制,排查新增困境儿童76名,全市保障困境儿童966名。开展“奋进新征程 同心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主题宣传月活动,为全市70名困境儿童点亮“微心愿”。五是救助关爱模式更加丰富。落实困境儿童应急救助机制,年内接收安置困境儿童5名。
(二)持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打造老年幸福生活港湾。一是深化“链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模式,新增运营养老服务设施4家,年内新增养老床位381张,社会化养老服务力量正在持续加强。二是推动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如城街道“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中心、城北街道、城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第三方服务团队正式入驻运营。三是加强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深入开展重度失能(失智)特困供养机构照护能力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丁堰镇茄儿园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四是按标准建成互助养老睦邻点。整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成6个社区助餐点位、12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五是推进困难老年人照护能力建设。全年完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14户,实施居家上门巡访空巢独居老年人4000多户,落实80户家庭照料床位评估和照护协议签订,开办2期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
(三)抓实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夯实城乡治理根基合力。一是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推动如城街道滨溪社区正式批复成立,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完成出缺补选工作。二是持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如城街道成功申报全省“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龙游河村“游事来议”参创全国协商议事品牌。三是提升村(居)综合服务设施水平。完成石庄镇洪港村、下原镇蔡荡村和磨头镇高李村3个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四是推进地名规范管理。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省级试点,健全完善如皋市区划地名专家库,有序推进如皋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第二轮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我市“东大街”入选全省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目录。五是持续培育壮大社工人才队伍。2023年全市社工报考1584人、通过292人。加强镇(街道)社工站规范化建设,推动城北街道、东陈镇社工站承接2023年江苏省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项目。
(四)健全民政专项服务体系,增强社会事务管理效能。一是深化丧葬礼俗改革。推进镇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红白理事会建章立制,完成市殡葬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二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5·20”“七夕节”成功举办集体颁证仪式和集体婚礼活动,我市结婚登记户外颁证基地(办证点)、婚姻家庭文化公园在龙游湖景区揭牌,为南通首创。三是拓展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市江滨医院组织医护小组入户巡诊,累计走访3188人次,收治兜底保障精神障碍患者17人。四是发展福利彩票事业。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总销量1.31亿元,位居南通首位、全省县市第七。
(五)强化以案促改整治行动,提升行业服务监管水平。一是深化思想理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建设,全面强化民政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推进以案促改专项整治行动,筑牢民政领域反腐思想防线。三是打造民政服务形象。创新开展“民政开放日”主题活动,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代表走进民政、走近民生。四是加强队伍素质培养。开展全市民政干部专题培训,深入镇、村组织民政政策专题宣讲,积极回应群众需求诉求,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五是严格安全综合监管。建立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安全检查督查,获评南通市2023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存在难度。基于高质量考核、审计整改等因素影响,部分镇(街道)对救助工作过度严谨,扩围增效等帮扶举措推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与督导力度,完善困难边缘群体帮扶政策。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全市特困供养对象共5874人,其中集中供养1014人,敬老院床位闲置率比较高。居家养老服务站阵地作用发挥不足,少数机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医养康养整合发展需进一步推进。
(三)基层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加强。部分镇(街道)村(居)委会成员空缺未补选现象增多,社工专业岗位补贴仍未落实到位,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有效激励扶持措施。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弘扬“四敢”精神,强化“三兜”服务举措,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如皋新实践贡献民政力量。
(一)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扩大救助范围。完善救助机制。全面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不断提升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强化主动发现。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完善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困难群众发现机制。建立按困难程度分层、按保障内容分类的救助保障体系。提升扩围质效。进一步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政策,扩大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就业成本扣减、财产豁免等范围。聚焦急难救助。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限制,简化和规范临时救助流程,最大限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完善儿童福利。常态化开展儿童福利、未保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建立困境儿童风险评估和“四色管理”机制,推进主动发现机制,困境儿童应保尽保率100%。
(二)强化养老服务供给,夯实老有所养根基。打造养老机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引进民资和专业团队,推动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延伸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康复辅具租赁、护理技能培训等服务。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打破公立养老机构与社会养老需求的“围墙”,为周边社会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住养服务。向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重度残疾老人、困难独居老人等群体开放富余床位。完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推进“邻里互助中心”“村组睦邻点”等村民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在家门口享有养老服务。强化与卫健部门合作,充分整合闲置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护理型床位建设,不断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2024年全市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不低于74%。构建养老队伍社会认同体系。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力争岗前培训全面覆盖。积极推行养老护理职称体系建设,健全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制度。进一步探索养老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让养老护理员技能学习有载体、技能提升有通道,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三)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五社联动样板。完善村(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持续推进“1654”小组微自治,深化村(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工作。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完成6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巩固深化加重村级组织突出专项整治行动成效,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单,持续压减规范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深入推进如城街道“五社联动”省级试点工作。规范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运行,拓展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督促镇(街道)落实城乡社区社工岗位补贴政策。加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培训力度,力争新增持证300人左右。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组织党建和登记管理“六同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激励机制,加大日常监管和执法监管力度。推动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改造提升,按标准建成1个镇(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持续开展第四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营商环境等活动。
(四)深化专项服务改革,筑牢民生服务基础。深化丧葬礼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丧事简办、生态安葬、文明祭扫等工作,坚决遏制厚葬薄养、封建迷信、散埋乱葬等行为。推进市殡葬服务中心项目一体化运营,完善智慧殡葬监管平台管理系统,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与个性化丧葬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婚俗改革,推动婚姻登记从“办公程序化”到“艺术美学化”转变,完善户外颁证基地和婚姻家庭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持续规范区划地名管理,严格落实命名程序和标准,规范设置地名标志。持续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助力如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