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民政局
2021年民政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来源: 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2-01-04 12:42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聚焦乡村振兴,狠抓落实,履职尽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重点工作。

主要工作亮点:一是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效,长寿星养老服务中心获南通市首张五星级养老服务认证证书。二是创新基层自治模式,如城街道龙游河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单位名单;如城街道新民社区“合力微治”、城北街道平园池村“荷塘悦室”被评为南通市首批“一村一品”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十大品牌。三是积极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白蒲镇镇级儿童“关爱之家”被打造为省级示范点;缪永辉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四是加强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刘朱建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一、2021年民政工作完成情况

1.精准施策,精准救助,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一是稳步提高救助标准。7月份及时做好全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调标工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750元/人·月;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1795元/人·月、975元/人·月;孤儿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760元人·月、2070元/人·月。二是严格落实救助政策。全年保障农村低保5549户9615 人,落实资金5716万元;保障城市低保158户205人,落实资金149万元;保障农村五保对象5563人,落实资金6175万元;保障孤儿和困境儿童732人,落实资金603万元。及时按月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4156万元。临时救助1980人次,落实资金388万元。三是精准实施救助方式。全面启动低收入人口认定,确认对象375户918人。线上大数据核查比对,线下第三方上门核查,精准认定、精准退出。下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资金发放权限,下放临时救助审批权限,提高救助效率。开展第二轮社会救助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知晓率。

2.统筹布局,健全体系,满足养老多元需求。一是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探索新型农村“三三三”居家养老新模式。完成城北街道平园池村、东陈镇杨庄社区、磨头镇磨头社区、江安镇镇中社区、长江镇长青沙社区等5家村居嵌入式养老机构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下原镇沈阳社区和老坝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北街道平园池和东陈杨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社会化运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链式运行”正式起步。二是提升机构养老新质效。年内新增养老护理床位100张。推动如城街道、丁堰镇、磨头镇、城北街道等6家敬老院服务设施改造。继续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九华镇敬老院签订协议,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累计达9家。深化医养融合,4家养老机构建立了护理站、2家建立了医务室、5家开设了养老护理院,拥有护理床位5126张,占总床位的63.36%。三是扩大上门服务覆盖率。建立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设立14个镇级服务站点,为全市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特困人员及低保对象中的中度、重度失能老人提供“九助”服务,总服务人数达7万人。采用村民小组长和楼栋长定期上门探访的方法,实现800多名农村留守老人一对一关爱服务。四是实施养老服务个性化。“如皋市失智(失能)人员照护中心”完成全面改建,已集中供养53人。磨头镇敬老院重度失能(失智)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已完工,丁堰镇敬老院改造提升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市916户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工。为4000多名困难老人发放智能手环,并开展相关智能设备使用培训。

3.培育典型,激发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推进社区扩能提质。推动9个镇(区、街道)11个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打造一批基层治理典型,如城街道新民、城北街道平原池、搬经镇高明庄社区建成年度“一村一品”新型农村社区典型,白蒲镇蒲东社区、蒲西社区建成“三社联动”典型,南通市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暨社区治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二是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十四五”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和《2021年度全市人才工作要点》,2021年全市报考社工人数达1111人,是2020年的4.5倍。完成244家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对连续3年不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开展立案审查,完成967家“僵尸型”社区社会组织清理注销工作。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运营服务,实施公益创投项目7个。三是做好区划地名工作。指导如城街道、城北街道筹划建立了“滨溪社区”,开展2021年度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定期督促管护员进行边界巡查巡检,确保边界安全稳定。对辖区范围内具有红色地名意义的建筑物、村落等进行梳理上报,“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公园”进入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目录。

4.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专项事务有序开展。一是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持续整治乱埋乱葬和丧葬用品市场,规范管理镇、村公益性公墓,着力提升入墓安葬率和节地安葬率。编制了《如皋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出台了《进一步规范遗体接运车辆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1日始,殡仪车辆和驾驶员全面规范管理,遗体接运费用不再向群众收取,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二是依法推进专项服务。探索实践婚姻和收养登记“一件事”,实现收养评估材料内部流转。严格执行离婚冷静期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婚姻矛盾调解服务,离婚登记办理量较2020年下降一半。三是有效提升救助水平。强化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年内进站救助57人次,帮助9名流浪人员踏上回家路。四是稳步推进福彩事业发展。优化站点布局,年内新增站点7家、智能投注机3台,劝退 5家僵尸站点。截止11月底,完成销售8225万元,其中即开票1909万元,总销售和即开票销售均居南通各县市首位。

5.找准短板,明确重点,高质量考核进位争先。“困难群众服务保障覆盖率”属于综合指标,主要考核低保对象、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及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四类对象的保障覆盖率。一是精准救助率100%。严格落实救助政策,精准认定,应保尽保,精准救助,应退尽退。截至目前,省民政厅、南通市民政局未向我局反馈错保漏保的问题,精准救助率100%。二是养老服务保障率100%。对照最新高质量考核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对全市分散特困供养对象进行全面能力评估,重新调整保障人员和保障资金,保障全市80 周岁及以上高龄户籍老年人,特困人员中的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低保对象中的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等三类老年人群,全年累计7.2万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预计年底考核跻身南通市前三名。三是围绕“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中涉及由民政部门牵头的“行业协会商会满意度”指标,及时与南通市民政局对接,掌握测评考核内容和方式,全力做好组织协调沟通工作,力争测评排名第一。

二、目前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基层经办力量不足。一是机构改革后,取消民政助理岗位设置,民政工作负责人只是从属于其他助理领导,享受普通科员待遇。加之责任重、压力大、风险大,民政工作人员想方设法避开民政,能调走的调走,能考走的考走。二是2012年,招录的65名基层民政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由于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一些人员辞职,现空缺29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民政工作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需要将各项工作做到精准、精细,分类保障服务,动态核查管理,这亟需补招民政公益性岗位人员作为镇(街道)基层民政队伍的必要补充。

2.养老护理员严重缺乏。农村敬老院护理员因工资偏低,招聘不到足额人员和专业人员,护理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

3.殡仪服务中心改建进度缓慢。因土地征收工作进度缓慢和项目地块清表、清苗工作滞后,导致市殡仪服务中心改建工程推进缓慢。去年4月份富皋万泰已支付给如城街道500万用于清表、清苗及围挡等工作,目前仅有围挡完成,清表、清苗工作还未完成。

4.江滨医院留不住医护人员。江滨医院核定床位数为90张,但实际常年救助治疗(收容收治)精神病患者200余人、收养麻风病人90人。在编医护人员50人。2017年8月招聘了20名合同制医护人员,由于工资待遇低,相继14人离职。今年11月份补录14人,12月6日上班报到当天,就有2人因待遇低辞职。江滨医院实行三班工作制,全院一个班次只能保证一名医生,一个病区只能安排两名护士,亟需通过适当提高江滨医院合同制医护人员工资待遇留住人。

三、2022年工作计划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聚焦人本民政、协同民政、智慧民政建设,充分发挥坚实的兜底保障功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建设符合如皋发展阶段的现代民事业。重点改造特困供养失能(失智)对象服务机构1家,登记备案社会养老企业1-2家,新增养老床位200张以上。加大对困难群体家庭适老化改造力度。推动每个镇(区、街道)打造有特色的嵌入式长者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

1.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确保应救尽救、应退尽退。继续完善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尊老金发放等制度。健全儿童福利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形成关爱儿童成长合力。严格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

2.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推行如皋“链式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延伸。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相结合,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继续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强化社会组织培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依法依规开展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

4.完善民政服务能力。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党建引领,安全护航、护法保障,不断推进民政自身建设,更好履行民政主责主业。切实提升婚姻收养登记工作质效,推进婚俗改革。持续深化文明殡葬改革,提升专项整治成果,建立健全联合监管督查机制,倡树文明丧葬新风。着力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稳妥推进区划地名工作。

5.夯实民政安全基础。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道德“三条底线”。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阻断传播途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不发生安全问题。大走访、开言路,通过制度性安排和扎实细致的工作,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