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如皋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如皋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实践,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一、2020年科技工作成效
1.重点科技指标完成良好。今年共申报高企221家,认定107家,通过数位居南通第二;1-11月,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95.0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系统填报值达3.57%;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已达176项,成交额达26.82亿元,合同成交额年度完成率达12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21.53亿,增幅35.08%,位于南通九县(市、区)第二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19亿元,15家规下抽样企业从业人员工资1450万元,增幅为22.5%。
2.科技项目申报难中求进。全年组织申报南通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14项,其中资金类项目29项,累计争取资金3057.28万元。涵盖了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国际合作计划等7类科技计划。截至目前,我市有5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获省国际合作项目3项,立项总数位列南通第一;在申报难度较大的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竞争项目中,秦烯新材料获得立项,全南通仅2项获得立项;如皋创E园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南通仅3家获得该类立项。
3.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线上线下分批征集技术需求 249项。先后与吉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3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77项,形成合同金额7422万元,实际支付金额4637万元。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九鼎集团签订了“航空级高温固化防火玻纤布预浸料用环氧树脂开发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10万元;南通聚星铸锻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的“风力发电偏航变桨轴承用钢材料的研发”项目,合同金额100万元。
4.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将企业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列入《2020年如皋市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指导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共新增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数列南通第一。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通过了省科技厅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核,其中力星通用钢球等5家企业获得优秀。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9.49%。
5.科技金融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推进“苏科贷”、“如科贷”、“高企贷”和科技保险业务,全年“苏科贷”发放9家企业2350万元,“如科贷”发放29家企业7563万元,科技担保公司为8家企业担保放贷3700万元。9月中旬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开通 “高企融资直通车”,截止12月底,获批 26家企业15520万元,投放24家企业12740万元。
6.双创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今年来,新增入孵企业54家,在孵企业实现应税销售2.96亿元,完成税收2886.24万元,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74人。在省市创业大赛中,势加透博、卓远机器人两家企业的项目荣获2020“创业江苏”行业组优胜奖,势加透博荣获2020南通科技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雷卓汽车和维怡科技分获南通团队组和企业成长组三等奖。10月底,成功举办了如皋市第六届“梦想之星”创业大赛,12个优秀项目获得大赛奖项。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1.企业创新动力有待加强。作为创业创新创造的主体,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愿望不强,发明专利拥有量偏少。部分企业存在惜本思想,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集聚制约明显,技术吸收转化能力较弱。
2.校企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建成的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企业与高校院所搭建了科技合作平台,但在引入高端创新人才、推进技术协同创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3.科技服务队伍有待加强。全市基层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兼职较多,有的更换频繁、不够稳定。由此造成科技人员对企业创新情况不熟、业务知识不精、科技政策不懂、服务水平不高。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偏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不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足。科技孵化器基础设施薄弱,孵化能力不强等。
三、高标准谋划2021年科技工作
1.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把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更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针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着力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寻求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突破。力争全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
2.突出创新资源集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快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进一步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拓展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产业研发合作。力争全年征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150项,搜集科研成果1000项,及早谋划第20届如皋市科技人才洽谈会以及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确保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次以上,新实施5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
3.突出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创新资源导入,靶向性查漏补缺。培育和甄选优质科技项目,精心组织企业开展省级及以上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全年申报项目200项,争取上级资金2000万元以上,力争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突破。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全市重点产业体系,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创新性产业集群,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市R&D占GDP比重增加到2.7%。
4.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力度,发挥好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江南大学(如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产业研究院的龙头引导作用,加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如皋高新区共建“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材料”联合实验室。力争全年新建和培育各级创新平台15家。
5.突出科技金融支持。持续推进“苏科贷”、“如科贷”、“高企贷”和科技担保业务,为企业注入资金活力。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为金融资本提供优质配置对象,让更多科技型企业享受科技金融政策优惠。力争全年“苏科贷”放贷2500万元,“如科贷”放贷1.2亿元,“高企贷”放贷2亿元,科技担保放贷4000万元。
6.突出双创活力激发。优化双创载体建设,推进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孵化器、长江镇建设沪港产业园区,推动长江镇金鑫岛和开发区的麦腾智慧平台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好我市“梦想之星”创业大赛,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好项目,让大赛成为我市双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