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围绕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目标定位,持续提升如皋在区域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创建为引领,围绕“产业兴市、创新强市、生态立市”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科创“皋”地建设强基赋能,为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23年,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4.6%;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5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44.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科创项目招引370家以上;新增入库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33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160亿元以上;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许可证办理净增20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名,持续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级标准18项,每10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56件。
三、重点工作
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扣“创成国家创新型县市、各项工作南通争第一”目标,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短板,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协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聚焦创建试点,着力守牢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1.推进创新型县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引领,坚持统筹推进和特色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注重科技产业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一廊、两核一极、三区”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全面建设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集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构筑高效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创新发展如皋模式、如皋路径,构筑区域创新发展优势,确保创成国家创新型县市。(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等相关镇<区、街道>)
2.打造“科创江苏”如皋模式。发挥科协系统人才、技术、组织优势,汇聚国家级、省级学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深化会地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传播“美誉度”,努力在“双招双引”、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着重在先进纤维材料、合成生物学产业领域强化跟踪,持续巩固深化“科创江苏”试点县(市、区)建设成效,为如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发潜力、培植后劲。(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高新区、相关镇<区、街道>)
(二)聚焦创新布局,着力增强科技创新承载能级
3.加快龙游河科创走廊建设。坚持统筹创新布局,重点推动龙游河科创走廊规划落地见效,实施先导示范段慢行系统工程,加快完善雉水科学城、龙游湾科创智谷、磨头科创小镇规划并实质性启动建设。坚持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相结合,从城乡统筹入手谋划农文旅精品线路,与主城区形成贯通水系、特色风貌,着力实现农创、文创、科创整体融合,打造龙游河科创走廊重要节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同频共振。(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科创投、高新区、长江镇、磨头镇、吴窑镇、下原镇、石庄镇)
4.加速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全面对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规划,发挥好高新区、长江镇战略支点作用,鼓励跨区配置资源,协调联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业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使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入沿江科创带,实现深度发展,全力推动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排名持续进位。(牵头单位:高新区;协同单位:科创办、发改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镇<区、街道>)
5.构建“三三三”融合创新格局。落实“三三三”挂钩工作机制,发挥科技局、科协、人才办职能优势,立足“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要求,形成部门、镇区挂钩联动、全面融合、整体推进的格局。将主功能区 “顶天立地”产业项目的“立链”与其他镇区“铺天盖地”科技项目的“强链补链”统筹结合,推动长江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企、科创项目存、增量动态水平不低于全市 1/5、高新区不低于全市 1/4的目标,持续增强主功能区创新主阵地作用。推动磨头镇、吴窑镇、下原镇等“科创小镇”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科创发展转型。(牵头单位:科创办、人才办;协同单位:科创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长江镇、磨头镇、下原镇、吴窑镇等相关镇<区、街道>)
(三)聚焦产业创新,着力激发科创产业发展动能
6.打造科技招商新路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招商模式,建立机制灵活、运转高效、重点突出的科技招商工作体系,以三大主功能区及其专业园区为主阵地,进一步提升科创项目招引的专业化和精准度。紧扣六大产业链细分领域发展目标,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明确招商重点,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有针对性地招引补链强链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发改委、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7.加大双创载体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全市双创载体建设及质态提升,探索利用国资、民资建设的载体建设孵化器、加速器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盘活新建双创载体4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合成生物、氢能、电子化学品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推进皋加速科创园、凤凰科创园、新异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建设,大力支持高新区光华科技产业园申报国家级孵化器、经济技术开发区麦腾智汇天地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确保2023年培育申报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不少于10家,孵化科创型项目超100个。(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各镇<区、街道>、科创投)
8.大力推进园区专业化建设。以主功能区为重点,引导各镇区围绕各自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谋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园区建设机制。重点推进氢能储能节能产业、合成生物学、微纳光学制造、电子化学材料等专业园区建设,围绕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基金、一个科创载体等“六个一“工作要求,在产业规划、招商定位、功能配套、形象提升、产业集聚上谋高招、出实效,努力提升专业园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辨识度、首位度。(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长江镇、磨头镇、吴窑镇、下原镇等相关镇<区、街道>)
(四)聚焦主体培育,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9.深入实施高企倍增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主线,构建“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持续围绕知识产权、研发投入规范归集、研究开发管理等关键要素实行“清单式服务”,确保2023年申报480家、净增高企150家,提前两年实现原“十四五”倍增计划目标。(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财政局、税务局、相关镇<区、街道>)
10.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全力服务好项目落地、成长、发展、壮大,持续激活创新动力引擎。扎实开展“2523”、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科创板企业上市等分类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卓远半导体成为独角兽企业,培育辰同科技、伟腾半导体、隆能科技、势加透博、惟怡新材料成为潜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汤臣汽配、星球石墨、力威机械、超达装备、如高高压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链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资本化裂变,力争新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问诊150家,后续改造2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上市(挂牌)企业2家。(牵头单位:发改委;协同单位:科创办、地方金融监管局、税务局、相关镇<区、街道>)
11.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发挥好交大“大零号湾”、嘉定创源等“科创飞地”的项目集聚、转化功能,形成研发在高校、孵化在产业集聚飞地、转化在如皋的科技成果“双飞地”转化模式,每个主功能区导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0个。常态化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入对接,搭建成果库、需求库等线上对接平台,全年开展产学研活动20次以上,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300项。持续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全年完成输出技术合同额80亿元、引进吸纳技术合同额80亿元。积极推动以“一带一路”为重点领域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交流,鼓励企业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五)聚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鼓励企业瞄准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力争2023年申报各类项目不少于50项,力争立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0项以上。(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发改委、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13.培优做实企业研发机构。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做专做强企业研发平台,全年力争新增国家企业技术(分)中心1家,确保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研发中心6家以上,南通市级研发中心12家以上,力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汤臣汽配、力星钢球建设省重点实验室,隆昌化工、如天光电建设院士工作站,宝众宝达、海泰科特、福思克环境科技等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化运营,牵头构建市、镇、企三级创新平台体系,重点支持与主导产业结合度高、运营机制灵活、支撑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全年新增省列统研发机构2家以上、南通市级创新联合体1家。(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发改委、人社局、相关镇<区、街道>)
1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加快建设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如皋分中心,打通知识产权为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专利预审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行动,年内新增知识产权消零企业50家以上。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加快形成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知识产权大户企业,力争全市拥有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20家以上、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3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场监管局;协同单位:相关镇<区、街道>)
(六)聚焦人才集聚,着力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育
15.持续深化招才引智活动。擦亮“皋才生”品牌,推动高校学子、乡贤能人与全市产业链加速融合,常态化组织开展“皋才生”与产业链联结活动,引导“皋才生”为家乡发展引才荐才、献计献策。深化“才聚雉水、智汇皋地”产才融合系列活动,“飞地”和“孵化器”每月举办一次项目路演,主功能区每季度举办一次项目路演,市级每半年举办一次项目路演决赛,推动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深挖高校资源,发挥科技镇长团主观能动性,与高校合作开展项目路演专场活动,推动人才、科创、项目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人才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相关镇<区、街道>)
16.推动重点人才项目突破。结合国家、省、市重点人才计划,着力引进集聚一批产业紧缺的战略科技人才、高端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项目。聚焦海外优秀人才,拓宽引才用才渠道,实现有效申报数量、项目入选率、人才到岗率全面提升。聚焦高层次人才,扎实推进全市“雉水英才”引进计划,每半年组织一期“雉水英才”评选,积极探索以赛促评、“补”改“投”等机制,全年完成双创人才项目10个,团队项目2个;江海英才项目10个。会同人社、科技等部门,强化辅导培育,全力推动省创新创业大赛实现突破。聚焦高层次技能人才,做好省“333工程”、南通“226工程”等人才培养申报工作,同时立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谋划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政策,打造一支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高技能型“名匠”队伍。(牵头单位:人才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相关镇<区、街道>)
17.全力营造优质人才生态。鼓励引导各条线、板块聚焦重点人才项目制定奖补细则,充分调动招才引智的积极性。常态化组织开展“三招三引”实训活动、定期组织业务能力测试,全面提升人才工作专业化水平。落实好“人才22条”激励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落户居留、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充分整合各镇(区、街道)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资源,着力解决人才项目落户初期的生产场所、办公场地、实验室等基本需求。创新人才金融服务方式,协调推动江苏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人才贷等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设立天使基金,更好的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推人才科创项目加速发展,早出成效。(牵头单位:人才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相关镇<区、街道>)
(七)聚焦科学普及,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
18.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聚焦重点人群和基层发力,把握新时代科普工作需求,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树立“大科普”理念,加强资源有效衔接,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建设,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各部门协同联动、全市“一盘棋”的大科普格局,确保创成江苏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各镇<区、街道>)
19.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打造各类科普工作平台,抓好科普场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青少年科技大赛在如举办。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丰富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加高质量科普资源供给。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着力推动科普工作现代化。力争2023年建成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各镇<区、街道>)
20.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计划实施与科普工作的衔接和系统部署,加大具备条件的本土高端科技资源(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公众开放力度,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相关部门、各镇<区、街道>)
(八)聚焦政策引导,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2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深化落实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制度,实行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针对微纳光学制造、合成生物学、氢能节能储能产业等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30条”政策,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度量、分析与评价,加大对颠覆性创新技术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导向,精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人才办、财政局、商务局、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22.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挥科创产业引导基金作用,聚焦本土优质科创项目,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发挥农商行、中行科技支行支撑作用,持续推进“苏科贷”“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和科技担保服务,完善创投见投服务,力争全年发放科技贷款20亿元。实质性运行科创投四大业务板块,引进优质股权投资项目不少于12个。(牵头单位:科创办;协同单位:财政局、商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2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高质量举办科技人才洽谈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大赛、“揭榜挂帅”项目,力争15个项目进入省赛,5个项目进入国赛,2个项目进入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优化“一网通办”,不断放大“如意”营商环境品牌效应。提速青年人才公寓国际社区、人才资本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建设进程,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牵头单位:发改委;协同单位:人才办、财政局、科创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科创投、相关镇<区、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科创委成员单位合力,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每双月召开市科创委全体(扩大)会议,定期听取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形成重点任务清单,第一时间交办责任部门,滚动办理、压茬推进,并坚持做到定期“回头看”,确保一抓到底、工作闭环、抓出成效。
(二)强化考核激励。充分发挥考核激励的引导推动作用,将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任务纳入各镇(区、街道)与相关单位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推行“月月看、季度比、半年评、年度考”工作机制,借力考核指挥棒,强化建设过程控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时保质推进到位。
(三)强化协同推进。强化镇区创新管理服务力量,明确主功能区不少于3人、其他镇不少于2人专岗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发改、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科创委组成部门的协同配合,各责任单位按照合理分工、紧密配合组织开展工作,确保目标责任到位、人员配备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