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今年丁堰镇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以港强市、产创协同、跨江融合、绿色共享”四大战略,发挥工业最强镇优势,为加快打造全市港产城融合发展前沿区贡献丁堰力量。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不低于全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幅、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万元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唯实务实,争先领先”的丁堰作风,务实高效、团结奋斗,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扩量提质、进字当头,全力推动经济持续攀升
(一)聚力项目招引建设。强化招商主体作用,完善招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配强培优招商人员,提升招商队伍素质。强化以商引商、精准招商,在资源配置上保持好定力,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新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服务业项目1个、现代农业项目1个。充分发挥“堰小二”保姆式服务精神,全力推动项目申报、开工、建设、竣工、达产全生命周期闭环,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个,转化达产率超70%。
(二)狠抓经济调度运行。持续深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重点工作推进、落后指标预警、督查考核反馈“四项机制”。找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坚持问题导向,动态建立问题清单,“对症下药除病根”,力争做到问题解决在一线、服务保障在一线、工作推进在一线。将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分解到季度、月度,逐月逐项落实,奋力推动优势指标巩固提升,落后指标尽快赶上。力争实现全年规上工业产值达100亿元。服务业开票销售43.71亿元,增长12.9%。
(三)紧盯产业质态优化。壮大健康家居、高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建立金字塔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骨干企业,强化链条效应。建立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机制,走好创新主体“培多、做大、促活、育强”之路。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加大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指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积极推动丁纺、西东、泰利达等传统企业技改升级。
二、坚持内育外引、向新攀高,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以产学研活动为抓手,打造科技项目强磁场,力争新增科创项目10个。完善常态化科技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产学研项目转化率不低于90%。新增产学研项目不少于1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个。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二)释放人才虹吸效应。提高外出招才频次,坚持形式多样的引才方式,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一对一跟踪服务力度,搭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平台,健全人才载体建设。坚持以推进校企合作、打造企业研发平台等方式,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力争引进海外人才16人、高层次创业类人才不少于3人,力争入选“省双创”计划1人,江海英才计划2人。
(三)强化园区载体建设。立足打造“产业集聚度高、企业竞争力强的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中昊港创入住项目后期绩效评估,鼓励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确保产出效益,推动园区平台集聚高质量长效发展。加快打造凤凰科创园,推动省级众创空间申报进度,为广大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人才培训、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等服务,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同频共振。
三、坚持城乡融合、同频共振,全力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一)精细实施城镇建管。继续修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系统谋划全域土地整治。继续抓好镇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完成全镇农路大中修,畅通域内交通“内循环”。对丁新东路、老204国道进行路灯更新,对丁堡河桥、环东桥等5座桥进行景观亮化,为人民夜生活“增光添彩”。坚决打好违法建设长效治理持久战,综合运用“云端联网”等手段,源头遏制新增违建。
(二)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积极申报2025年夏圩村、新堰社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共8240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增强农产品保供能力。以红桥骏诚黑猪、新堰设施果园、粒粒寿米业为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增收途径,力争村营收入稳步增长,2025年村均收入达100万元。
(三)不断激发城乡活力。完善镇内教育、医疗等配套,有序更新户外公共健身器材,探索草根网红、乡土直播、文创设计等新赛道,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吸附力。招引培育一批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的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等现代生活服务业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大森果农庄推介宣传力度,打造靠市近郊休闲娱乐基地。
四、坚持人民所需、发展必须,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进就业扩容提质,力争新增就业520人,再就业350人。常态化抓好欠薪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坚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统筹抓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二)关心关注民生热点。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改造,健全多元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幸福之家建设,补充日间照料、老年助餐、独居探访等功能,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稀缺短板。扩大托幼一体资源供给,减轻家庭教育、养育压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做实做细民生福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大气、水等短板指标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加快如泰运河、通扬运河水环境攻坚整治,严格工业污水入网监管,严控农业面源污染,确保重点断面水质优III比例保持100%。强化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源治理,确保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一降一升”。常态化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五、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力维护大局和谐稳定。
(一)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9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聚焦“厂中厂”、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高风险场所,扎实推进集中整治,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完善新消防站功能,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保障水平,切实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把牢重大风险红线。围绕“控规模、降成本、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在保障资金稳定接续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债务规模。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不动摇,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收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纵深推进国有资产清查利用,综合施策盘活闲置资产。
(三)筑牢社会治理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优化多元解纷“一站式”平台,源头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严厉打击非法融资、电信诈骗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社会安定、群众安宁。
六、坚持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发展的重任和人民的期盼,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不折不扣推动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党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二)保持担当作为的实干之风。聚焦实战实效的鲜明导向,调优状态、调高标准、调快节奏,坚决把定下的事办好、谋划的事办成。加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用好调查研究、“四下基层”“两大法宝”,聚力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风险的本领。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完善督查跟踪机制,切实把争先进位的“任务清单”变为人民满意的“成果清单”。
(三)深化依法行政的行动自觉。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理念,发挥审计“防未病、治已病”作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
(四)永葆严守纪律的清廉本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长效纠治“四风”、改作风、树新风。持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内控制度,抓好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干部教育引导、平时监督,让廉洁用权、清正做人、干净干事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