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应急管理局
索引号: 014229906/2021-00112
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通知
发布机构: 如皋市应急管理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0-28
发布日期: 2021-11-05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如皋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
如皋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
来源: 如皋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1-11-05 11:22 累计次数: 字体:[ ]

如皋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也是如皋市推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战略机遇转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勾画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更是如皋市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及南通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构建具有如皋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积极吸纳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与基层经验,科学编制《如皋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阐明“十四五”时期如皋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如皋市政府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各镇(区、街道)、市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应急管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如皋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按照“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的原则,平稳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不断整合议事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火灾防治、应急救援等职责,初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为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持续推动安委办实体化运作,选准配强业务科室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减灾委职能,初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建立“线上监督+线下落实”的气象防灾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市、镇(区、街道)和村(社区)三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协同机制。跨部门救灾应急联动、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等机制得到完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效能得到提升。

2.应急管理依法治理卓有成效

不断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推动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值守、部门联动、区域协作等各项应急工作走向制度化运行。修订《如皋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主体,规范应急响应和救援处理流程。加大各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推进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实行有区别、全覆盖的监管执法模式,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3.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统分结合、上下兼备、防救并举”原则,以《如皋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统领,修编发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特种设备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29个市级专项预案,形成全市“1+N”应急预案体系。印发《关于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管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规范“制订修订、备案制度、预案演练、能力培训、物资配备、自查自纠”等6个方面要求,为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提供了应急保障。督促辖区企业应急预案录入“南通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按照“快速隔离,科学处置,有效沟通,平稳善后”四个基本原则,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和防汛抢险应急救援演练等系列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指挥协调能力和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4.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建立内外联动的应急救援网络,逐步形成公安、交通、气象、水务、卫健、消防、生态环境等多部门“一张网”调度指挥的应急救援体系。积极适应“全灾种”救援需要,基本形成了国家综合救援队伍管全面、专业救援队伍保领域、突击救援队伍起支撑、社会救援队伍补短板的应急综合救援力量体系。制订《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处置指南》,有效提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与辖区内大型超市签订了应急物资储备协议,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防汛联动协议。制订年度救灾应急物资和装备采购计划,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应急救援物资网上“一张图”,确保应急救援物资找得到、调得出。

5.风险监测防控能力不断提升

在市气象局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形成了与国家、省、南通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地质灾害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地震监测质量有所提高。进一步加大长江岸线治理力度,完成长江如皋港下游防护应急处理等12项防护工程,长江干堤可以防御50年一遇长江高潮位。重点对河道进行清淤及生态化整治,主城区防洪防涝体系基本形成。

6.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技术运用,提高了灾害信息获取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完成市应急指挥服务中心、市市域治理中心、长江镇化工园区指挥中心等建设,积极发挥应急指挥协调作用。依托综合感知网、指挥信息网,建成一个涵盖数据支撑、业务应用、安全运维、标准规范等四个体系的应急管理综合架构,实现对接入化工企业二道门和DCS数据的全天候监控。

7.应急教育文化建设稳步前进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日”等宣传活动,推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活动”,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管理知识,增强社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开展“进百企送安全”宣传活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结合“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等活动,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二)面临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战略全局谋划应急管理发展,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加快转型升级期,这为如皋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顶层设计为新时期应急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为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四五”时期是如皋市加快战略机遇转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期,也是深入推进江海联动、由江河时代迈入江海时代的加速期。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制度优势逐步显现。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联动转变,改变原来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应急状态,整合编组各种应急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创造有利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推动如皋站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风口,这对于提升如皋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区域性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协同推进跨区域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联动机制,进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装备发展,重点加强监测预警装备、应急处置与救援装备等两大类技术的研发应用,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应急装备上的支撑作用。随着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加速聚集,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持续推动如皋市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速度不断加快。

(三)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着如皋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建设和生产不断集中,使得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内涵更为丰富,对安全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巩固安全形势、遏制重大风险、提升公众安全感任务艰巨繁重,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从全球气候来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大,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雨雪冰冻、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风险加大。如皋市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同时,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普遍不强、农村部分房屋抗灾能力薄弱、防灾减灾规划不科学,构建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任重道远。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产业发展质态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企业较多,安全风险较多。二是危化品领域重大危险源仍然较多。长江镇化工园区危化企业众多,安全管理面临严峻形势。三是过境运输量大,交通事故隐患较多。四是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不容忽视。部分项目工程抢工期、赶进度,以及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强行施工等问题仍有发生。五是城市安全风险越来越复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安全风险类型不断增多。

——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有待加强。如皋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初步完成,应急管理条块职能不清晰,内外部关系还未完全理顺,“防”与“救”责任链条衔接不顺,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还未划转到位。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不足,未建成闭环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基层“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政府内部平行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应急救援任务依然繁重。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力量有效处置特殊灾害事故的机制不够完善,科学指挥、专业处置、安全施救的水平亟待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分散,安全生产、城市急救、地下工程、危险品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大多仅限于单个行业、区域、企业,协同应急的联合作战体系还未形成。应急物资存在储存标准不统一、物资储备存放分散化、物资调配不合理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理念,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的新使命新要求,全力打造“大应急、大联动、大保障”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督促有关管理部门扛起责任、加强管理。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整合应急管理资源,重点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认真做好“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工作,打造具有“如皋特色”的应急管理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公共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源头治理,夯实基础。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治本,完善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控体系,强化安全风险评估,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

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根据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对全市的应急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兼顾近期需求与长期发展,合理安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时序,分阶段、按计划统筹推进,有效整合应急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科技引领,精细管理。及时跟踪国内外应急科技前沿动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市级综合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与部门、镇(区、街道)各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管理在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装备保障等方面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全面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要求,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根据实际,明确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应急管理经费来源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十四五”期间,继续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升城市安全能级和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如皋”。到2025年,建成组织健全、法规配套、机制完善、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全市突发事件预防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突发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下降,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推进落实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打造“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指挥机制,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等多方参与的灾害会商研判机制,提升市域应急治理现代化水平。

——风险源头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风险源头治理能力,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转向事前,使应急工作的关口前移,既牢牢防控风险之源,又解决根本问题。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风险管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全面摸排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应急救援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水平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应急物资保障不断完善,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数量、储备物资品类等,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灾装备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应急演练实战化水平明显提高。

——应急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增强。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逐步推广,灾害信息获取、风险评估和预警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应急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应急管理培训考核体系。打造多元化、多渠道、生动化的应急管理宣传平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城市应急救灾能力培训基地及安全体验馆。明确“政府、媒体、社区”建设主体,丰富“意识、理论、行为”建设内容,注重“网络、模拟、排查”建设形式,打造富有如皋特色的应急文化。

表1 “十四五”目标量化指标表

序号

规划指标内容

指标值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大于15%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大于15%

约束性

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大于35%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大于20%

约束性

5

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占比

下降大于10%

预期性

6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0.5%

预期性

7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0.5%

预期性

8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5000

预期性

9

新增专职消防人员

≥30

预期性

10

具有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占在职执法人员数量百分比

≥75%

预期性

11

政府部门应急预案修订率

100%

预期性

12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时间

≤10 h

预期性

13

应急避难场所城镇人均面积

≥1.5㎡

预期性

14

学校安全教育普及率

100%

预期性

15

城镇建成区消防站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6

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7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100%

预期性

注:降幅为2025年末较2020年末下降的幅度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不同层级主体间的协调联动,到2025年,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夯实市、镇(区、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进一步理清应急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重点理清“防”与“救”,“统”和“分”的关系。加强市镇两级应急管理队伍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保持镇(区、街道)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变,突发自然灾害后镇(区、街道)党委政府牵头负责应急救援、灾害救助和减灾工作。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强化人才支撑,督促镇(区、街道)加强应急力量配备。继续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2.坚持党建引领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推行“党建+应急”融合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将“党建+应急”作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创造性载体,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将应急管理融入党建工作,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员提升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应急能力。

3.构建风险会商研判机制

认识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责任措施。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发挥会商研判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加强与公安、网信、气象、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准确预测现场情形,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准备。建立科学研判与工作措施有效衔接机制,找准本地区、本行业领域风险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科学精准制定针对性防范化解措施,采取开展约谈、公开曝光、专项督导等措施,切实督促整改、消除隐患。积极发挥安委会办公室职能作用和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4.建立科学高效应急指挥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分级明确灾害事故指挥关系,分类建立健全现场救援指挥处置指南,提高组织协调、队伍调用、资源调度、救援指挥等工作的效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市、镇(区、街道)两级应急指挥部,实现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各级应急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运行规则。加强基层应急指挥中心终端建设,完善信息采集功能,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文字信息的快速传输,构建形成“一网一库一图”智慧应急指挥体系。

5.推进长三角地区应急协同机制

参与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突发事件应对协调机制,将应急管理合作纳入区域合作框架,积极参与联合应急预案的制定,明确分工和职责,将联合应急预案纳入总体应急预案体系,促进相关预案的有效衔接。加强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医疗救援等各类信息的共享,促进应急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参与跨区域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专业领域的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形成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全程的应急联动。

(二)提高风险源头治理能力

1.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精神要求,成立如皋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办公室,制定普查实施和工作方案,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切实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为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截止2022年底,完成如皋市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完成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及时发布更新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城市风险源普查建档率达到100%。

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源头防控

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落实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日志、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和重大事故举一反三制度,编制好风险隐患清单和风险地图。从产业规划、行业标准、市场准入、技术装备等源头管控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加快推进城区重大危险源搬迁改造和城市道路、管线等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智慧交通、智慧用电、智慧电梯等先进适用技术,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区、危险化学品罐区等危险区域安全防护避让措施,从源头上消除区域安全风险。强化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处置,推动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联网监测,实现重点区域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管控和早期预警信息发布。

3.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导向,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科技发展,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增强重大风险决策的科学性,提升预测预警、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围绕自然灾害风险识别、重大工程风险监测、跨部门协同联动等关键领域,构建大数据条件下的公共安全应用系统,着力提升我市自然灾害动态掌控、重大风险重大舆情感知预警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三)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1.健全科学化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各镇(区、街道)、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数据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推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修编,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预案体系。实施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建立市应急指挥平台应急预案库,实现对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其他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存储和智能化检索,提高应急预案的辅助决策水平。根据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制订预案实用手册,细化操作流程,着力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应急预案体系的衔接性,由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专项预案,并在专项预案基础上进一步编制部门预案,分解细化合作协议中的应急责任。

2.加强实战化应急救援演练

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采用“专业化+全面化”的预案演练模式,选择桌面推演、无方案演练等多样化组合形式。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每季度组织专业领域演练,每年定期举办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联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演练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按预案规定及时做好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信息报送、协作联动以及舆情导控等相关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和完善应急演练的规划、组织、评估等环节,完善预案演练效果评估机制。

3.建设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

按照“综合队伍管全面、专业队伍保领域、突击队伍起支撑、社会队伍补短板”的要求,规划建设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切实加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人员、器材、装备、资金的投入,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组建城市重点领域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提升专(兼)职辅助队伍能力建设。制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相关规定,明确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工作的重点范围和主要任务,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借助专家力量,为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等环节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依托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以及红十字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救援服务工作。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推动建立“第一响应人”网络,开展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自救互救、组织逃生、配合救援等能力培训。到2025年,“第一响应人”受训人数超过1万人。

4.打造现代化应急救援装备

加强应急装备管理平台建设,强化专业装备配备,根据城市内涝、台风、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特点及任务需要,制定抢险救援、应急保障、个人防护等配套装备目录,加大复杂环境下救援破拆和生命支撑装备、应急通信集成装备、便携式个人定位与求救装备等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提升高风险区域、复杂灾害事故环境下救援能力。充分利用4G/5G通信网、自组网、短波通信等无线通信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实现现场应急指挥通信各部门互联互通、各级政府全时全通。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推动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适用的应急调查、监测、救援、通讯、交通等装备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队伍装备配备率达到100%。

5.健全社会化救助恢复机制

完善应急运力储备与紧急调度机制,加强紧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工程队伍和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加强应急通信设备的投入,保障应急指挥网络的畅通高效。健全事后评估制度的配套措施,研究建立一般以上突发事件事后评估信息系统。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通过技术评估、法定评估等手段,对受损情况进行全方位摸排。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中和灾后救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灾后救助快速反应机制。

(四)提高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1.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

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根据重点隐患普查与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成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提升重要防灾救灾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统筹推进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城市地下管网、防洪排涝、道路交通安全等设施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2.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完善以“两级平台、多级用户”为特点的如皋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体系,支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五大业务领域。推进应急指挥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水务、气象、地震、海事等相关部门和各镇(区、街道)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综合监测信息,全面打造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影像传输快捷、会商研判精准、指挥调度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编织应急指挥“一张网”。依托于电子政务云资源服务能力,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打造专业化、规范化、实战化的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做实做优“平安前哨”工程,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提质增效。

3.加强避难建筑规范化管理

开展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及人防工程情况调查,摸清底数,理清现状,评估建设运行情况,将应急避难场所及人防工程的功能、分布、运行状态等信息纳入调查,形成信息完备、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场所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及人防工程的建设管理标准规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乡布局、区域特点、灾害特征和隐患点分布,建设能够覆盖一定范围的,多灾统筹、平灾(战)结合、功能完善、综合利用的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及人防工程。

4.建立科学化物资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种类和数量,健全市应急装备数据库,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企业名录,积极推动应急装备资源整合,优化应急装备布局。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健全多种储备方式协调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救灾物资、环保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药品、防汛和能源类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紧急配送机制。出台市、镇(区、街道)和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目录,并建立各市级部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明确储备点,确保各类物资储备满足紧急状态时的基本需求。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督促重点企业认真执行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危化品、物流仓储等企业应急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应急物资、资金和相关技术支持。

专栏1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

1.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综合考虑仓储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历史情况和安全生产风险等因素,推进省级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装备前置储备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可就近调运,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2.增加应急物资储备。2021-2022年完成350万元应急物资增储工作,计划储备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物资装备、应急查灾救灾装备、应急防护物资装备、应急通信装备和应急救灾移动指挥车。

(五)提高应急科技支撑能力

1.统筹应急技术研发部署

加强“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综合规划,全面提高信息集成、综合研判和危机应对能力。积极推广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经验成果,推动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及时升级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全面监管和监测预警。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现对水、大气、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控,提高对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

专栏2 应急科技重点研发计划

1.监测预警。城市内涝风险防控与预警、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探测与预警、公共建筑火灾征兆早期精准识别、灾害精准监测与风险防范技术与装备、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工程风险防控、森林火险监测预报与火灾早期精准探测、极端气象灾害精准监测与预警预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2.应急救援。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高层/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与扑救、救援现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装备体系、灾害事故现场危重症伤员伤情评估与快速诊治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2.推动应急技术成果转化

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健全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提高要素配置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区域应急产业链,培育和发展应急产业。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安全与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将更多装备纳入生产安全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应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3.加强应急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政校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和高校人力智力资源,进一步总结政校合作联合办学的经验,探索成立应急安全政校合作联盟,将应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复合型应急专业人才,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应急协同发展和如皋应急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紧跟应急管理新要求,紧贴监管部门新需求,强化应急管理监管人才培养,适当增加卫生防疫、突发事件应对、应急救援等专项培训。

4.加大应急装备设备应用

在保证现有救援力量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将资金需求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购置无人机、智能消防机器人、检测仪、防化服等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加强无人机在台风监测、灾情侦查与测绘、洪涝地区的紧急救援与通信、电力巡检恢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发建设隐患排查治理等配套信息系统,提供应急救援相关研究资料和分析数据,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同时,开展特种救援装备使用的统一培训和演练,加强装备器材管理和维护保养。

(六)提高应急宣传教育能力

1.建立规范化应急培训考核体系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指导,结合如皋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每年举行综合素质能力专题培训,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应急管理培训考核体系。建设集公共安全与卫生、安全生产、消防、交通、职业健康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满足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需要。依托现有的宣教中心,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打造多样化应急管理宣传平台

以村(社区)、企业和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编写应急知识读本(手册),打造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微博微信等立体式应急管理宣传平台。在科技馆、文化馆、体验馆等场所,定期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应急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掌握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媒体影响力,把握宣传工作的时效性,用好应急管理宣传专栏。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建设全媒体应急文化阵地,加强应急科普内容科学性审核,推动建立公众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

3.开展特色化城市应急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科普联动协调机制,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应急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继续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主题体验馆建设,通过安全警示教育、培训模拟体验、安全知识评测等方式,让社会公众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提升面对事故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让专业应急管理从业人员能够通过体验的方式学习应急知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四、重点工程

(一)如皋市森林消防体系建设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管理,确保安全、高效扑灭森林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根据《江苏省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实施意见》,建设一支“装备齐全、设施配套、队伍健全、管理正规、机制完善、保障有力”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完善预警响应机制,深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推动森林火险气象预报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市域治理和市应急指挥服务中心等平台,采用先进的红外探测技术、高清可见视频技术、智能烟火识别技术,实现森林火情24小时不间断探测和自动报警。

(二)如皋市安全应急体验馆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场地,建设一个可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在内的综合性安全应急体验基地,体验基地馆由安全文化教育展区、生产安全体验区、公共安全体验区、生活安全体验区四个主要区域构成,以满足不同体验主体的需求,分别从防灾、消防、人防、日常急救逃生等方面向观众展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与声、光、电等相关的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影视互动、计算机演示、实物陈列、图文说明的表现形式,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

(三)如皋市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工程

基于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需求,打造集应急管理教育基地、特种行业培训基地和应急预案演练基地为一体的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推动建立我市应急管理教育基地,开设桌面推演、模拟操作、理论培训等课程,打造业务精湛的应急管理队伍,提高应急指挥决策的能力。与社会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建立特种行业培训基地,对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等进行应急操作培训,增强岗位应急能力,提高自救互救和事故初期应对能力。在安全应急体验基地基础上,打造应急预案演练基地,模拟地震、危险化学品事故、紧急救护等灾害和应急场景,开展实训演练。

(四)如皋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我市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预案,推进物资仓储库(点)建设,加快建成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储备体系。面向需求丰富物资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形成多元化物资储备经费保障体系。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物资保障资源,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物资储备效能和保障效率。

(五)如皋市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二期)

在一期工程“急用先建”的前提下,二期工程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共享共用、平稳推进”的建设原则,在一期工程建设同时,充分厘清全市各部门现有系统情况,做到“边建设、边分析、边设计”,做好各系统边界的划分,避免重复建设。树牢“一盘棋”思想,将现有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集成与整合,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

五、保障措施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政策引导、经费保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评估考核等多种方式,确保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开展突发事件发生的区域性、季节性和规律性研究,科学指导防范准备工作。研究落实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研究完善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捐赠、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

(二)推动重点工程,落实经费保障

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建成,将重点工程项目列入政府各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简化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程序,并在重点工程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将重点工程项目所需财政支出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规划实施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三)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持

不断创新应急管理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的方式,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优质培训资源合作力度。积极培育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分析、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应急管理关键岗位的专业水平。加大应急管理科研投入,将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做好规划衔接,开展评估考核

做好各条线、各类型规划间的衔接和统筹工作,实现本规划与政府总体规划、地方专项规划、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评估,制定动态评估考核办法,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需对本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和修订时,按有关程序,报请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组织开展期终评估,总结评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如皋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政策解读http://www.rugao.gov.cn/rgsajj/zcjd/content/0d678438-6ad3-4463-aff0-edd7985840c5.html